• 开始网
数字标本奖
开始网 > 热点关注 > 热点聚焦 > 正文

李显玉:矢志攻坚在沙场

媒体: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吴兆喆
专业号:日月峡资讯   2024/8/14 15:47:12

在干旱缺水的科尔沁沙地,不浇水能栽活树吗?

能!20世纪80年代,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林业局的李显玉和他的团队经过实地试验,研究总结出8项抗旱造林技术,不仅把树栽活了,成活率还超过85%。敖汉旗采用这些技术,打造的黄羊洼草原防护林工程闻名全国,令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都赞叹不已。

树活了,1棵,10棵,100棵,1万棵,10万棵。密密麻麻的树挡住了风沙,保护了草原。有的沙化草原牧草产量提高62.5%,有的沙化草原逐渐变成耕地,甚至通过施加有机肥变成高产农田。过去沙化严重的敖汉旗中北部地区,成为我国北方杂粮和杂豆的主要产区。敖汉小米被誉为“月子米”,专门用来给坐月子的妇女补充营养。

李显玉说,防沙治沙的目的,就是要治穷致富,要让家乡的环境美起来,让乡亲们的生活富起来。

李显玉已在“三北”工程区防沙治沙一线工作41年。他提出的治沙理念、探索的治沙方式、总结的治沙经验被广泛运用在三北地区,尤其是他研究的文冠果、沙棘等产业技术,更是被乡亲们当成致富的“传家宝”。41年来,他求解了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今年12月,身为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二级正高级工程师的李显玉将年满60岁。他的同事们、与他一起奋战在“三北”工程科研一线的“战友”们,都希望他继续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发光发热。

青春年华: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在基层一线,所有的思考、研究,都源于问题导向,生产上需求什么,我们就下大力气解决什么”

敖汉旗是李显玉的家乡。这里地处科尔沁沙地,20世纪70年代末,沙区面积占全旗土地面积的一半,当地人用“沙丘会打滚,沙坨能长腿”形容流沙的可怕。由于风沙严重,农业生产往往“种一坡,装一车,收一簸箕,煮一锅”。

与他的家乡一样,三北地区许多地方生态环境恶劣,乡亲们生活贫困。为改善沙区生态、造福沙区群众、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我国于1978年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1983年7月,19岁的李显玉从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赤峰市的前身)农牧学校林学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敖汉旗下洼公社当了林业干部。

他记得当时有这样的顺口溜:“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干部迈什么步,群众就走什么路。”

“咱是学林业的,首先就得把树栽活了、栽好了,把风沙挡住了。”刚当干部的李显玉充满了干劲。他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加下洼公社“三北”工程一期建设。

“公社就是现在的乡镇。刚工作的一年多,我几乎都在河西村和敖音勿苏村和乡亲们一起造林。”李显玉回忆。靠着干事的满腔热情,他参与建设了两个村的1.5万亩农田防护林和1万余亩水土保持林。

在村里,他没地方住,只能把村委会的办公桌拼起来当床。夜里,睡在又冷又硬的办公桌上,李显玉辗转难眠,这倒让他有了更多时间思考治沙问题。

工作仅一年,他的论文《浅谈“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在我旗林业建设上的地位和作用》获得了敖汉旗首次科技论文评奖会三等奖。

1984年10月,李显玉被调到敖汉旗林业局工作。科班出身加上一年多的基层实践,让他的工作如鱼得水。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防护林建设问题。

“在基层一线,所有的思考、研究,都源于问题导向,生产上需求什么,我们就下大力气解决什么。”李显玉说。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敖汉旗为防风阻沙营造了上百万亩杨树人工林。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科技水平有限,出现了一些问题:成活率、保存率、生长率偏低,无法遏制草牧场退化等。

“当时,年均降水量只有31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00毫米。冬春季8级以上大风年均56天。防护林的问题关系着经济、社会、民生。”李显玉和同事们下决心要解决这个难题。

“想了很多办法。先提出不整地不造林、无良种不造林,再用杨树扦插苗取代实生苗。灌木偏向用山杏、柠条和山竹子,用植苗造林取代直播造林,还要降低造林密度等。”李显玉说。

“造林就像伺候孩子一样。”李显玉详细解释了在科尔沁沙地怎样才能把树栽活。抗旱造林要从苗木和土壤两方面着手。

先整地再造林,就是给树苗定制一个舒适、有利于成活、成材的“温床”。提前整地,是为了熟化土壤,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成分;树坑要深、要大,这样能让树根接触到湿沙层,便于吸收水分,保证根系舒展。间距要宽,降低栽植密度,保证每一棵树都有充足的营养空间。

用良种造林,就是用好种好苗。杂交杨扦插苗之所以胜过播种育出的实生苗,是因为扦插苗克隆了母树的所有优点,而实生苗就像“龙生九子”一样,各有不同,短期内无法判断其优劣。

“除此之外,还要千方百计增加水分补给,减少水分流失。科尔沁沙地最缺的就是水。”

在实践中,李显玉总结出8项措施:大坑深沟整地,选用良种壮苗,苗木全程保湿,浸苗物理补水,适当深栽借墒,扩坑回填湿土,分层踩实固苗,培堆抗旱防护。

采用这些技术,敖汉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由过去的不足50%提高到85%以上,保证了在没有水的情况下依然能把树栽活。

由1棵,到1亩、1万亩,再到10万亩,李显玉团队承担的“敖汉旗退化草场防护林体系工程”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89年,内蒙古自治区抗旱造林技术推广会在敖汉旗召开。随后,作为敖汉旗抗旱造林和退化草场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典型,黄羊洼工程广为人知。经过治理的黄羊洼,林带纵横、草海无垠。

“黄羊洼防护林工程的设计体现了林草融合的概念,大网格林带间距500米,有利于轮封轮牧,乔灌混交形成的疏透结构,防风效果在30%左右。林带两侧设防护沟,两端设防护墙,防止牲畜啃食。”李显玉说,“当时没钱,就想没钱的办法,现在设围栏就可以了。”

1992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委鉴定认为,“敖汉旗退化草场防护林体系工程”达到国内同类地区先进水平,规模和效益居国内领先地位,是“三北”防护林建设的优质工程。其中,造林成活率平均达92%,面积保存率达99.1%,草原林网化的比重由38.8%提高到92.2%,10万亩不毛之地转变为人工饲草基地。

1996年6月,时任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官员卡尔·波马顿实地考察后,盛赞黄羊洼防护林工程,“这里像法国的庄园”。

1998年,“敖汉旗退化草场防护林体系工程”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至2000年,敖汉旗使用这项成果共营造草原防护林18万亩,防护草场近100万亩,一些沙化草地逐渐变成了耕地甚至高产农田。

敖汉旗的乡亲们不仅看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色,也看到了“喜看稻椒千重浪”的丰收景象。

而立之年:淬炼思想 锤炼内功

——“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到了而立之年,未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李显玉说,“没那么多想法,就是想把科技工作做好。”为继续提升专业水平、拓展学术视野,他攻读了北京林业大学的研究生课程,取得了硕士学位。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他认为自己的脑子里始终有科学家精神在指引着自己。

1995年4月,李显玉任敖汉旗林业局副局长,分管林业科技工作。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宣传办原主任刘忠友回忆,“他没有官架子,一门心思搞研究,围绕科技兴林做文章,在‘三北’工程建设中,他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边试验边推广,解决了林业生产中一系列关键性技术问题。”

刘忠友说,李显玉研究并大力推广的杨树“两行一带”配置及旱作造林技术模式,在三北地区首开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先河,这一模式从敖汉旗走向了整个三北地区。

“从字面上理解,‘两行一带’就是每两行树为一条林带,每片林子由若干条林带组成。这里面的学问还有很多。”李显玉说。

“两行一带”要按大小垄配置,行距4—5米,带距8—12米,株距2—3米。如此,每亩造林由原来的100多棵降至45棵,称为“低覆盖度”。林带间距10米,可发挥边行效应,提高生长率,有利于乔木成材。大小垄配置,可以改善光照条件,有利于林下草种修复和改良土壤结构;宽带距还能优化土壤水文过程,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两行一带”配置杨树旱作造林技术研究与推广,其成果是半干旱地区造林的一项重大改革,属国内同类地区领先水平。

采用这项技术,敖汉旗中北部地区推广应用25万亩,10年生杨树的蓄积量提高75%,且林草修复相得益彰。内蒙古自治区使用这项技术造林超过60万亩。

刘忠友回忆,李显玉在研究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同时,借鉴机械沙障治沙原理,又提出了“复合沙障”的概念,成立课题组开展复合沙障治理流沙技术研究,实现了治沙“一次成形、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被称为一项“治理速度快、效果好、易操作、成本低的治理流动和半流动沙地的技术”。

“草方格治沙,需要两道工序,首先是扎草方格,然后才能栽苗,而复合沙障可以一次完成这两道工序,减少对沙地的干扰。”李显玉介绍。复合沙障就是将沙柳等可再生沙生植物的种条和稻草秸秆等材料放在一起,扎草方格的同时插植种条,再生植物在草方格的防护下成活、生长,成为治沙先锋树种,取代已腐烂的草方格。

2002年4月,李显玉调到敖汉旗四家子镇任党委书记。两年后,他回到旗林业局任局长。他说,在四家子镇工作期间,经常会接到一些乡镇干部的咨询电话,问他某处沙地怎么治理,某处林地种植什么,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大家心中,我一直是一名林业人”。

在刘忠友的记忆中,李显玉当了林业局局长后,更是把科技兴林作为林业发展和防沙治沙的第一要务,每年有200多天在基层调研、谋划、实践,“他一直说,科学决策的制定离不开群众、执行离不开群众、检验离不开群众。他希望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科学决策”。

事实上,除了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之外,李显玉之所以坚定信念要把树种成林、把林种成材、把草原保护好,让家乡的生态越来越好、乡亲们越来越富,还因为历史上的敖汉旗“沙柳浩瀚,柠条遍地,鹿鸣呦呦,黑林生风”。

“历史上行,我们通过努力也一定行。”李显玉说。

在2010年1月之前,李显玉获得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突出贡献者、内蒙古自治区防沙治沙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之后,他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斩获。

2015年,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专家鉴定认为,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解决了防沙治沙中多年来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对于推进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土地生态修复的稳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丰富了荒漠化沙地治理的生态学理论,具有创新性。

人到中年:初心如磐 笃行不怠

——只有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10年1月,李显玉被选调到赤峰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现赤峰市林科所)任院长。

新岗位,新视野,新思考。上任伊始,李显玉就提出了单位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他坚信,团队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必须让团队强起来。

他提出,林科所要实施“公益立所、人才强所、合作兴所、特色活所”的发展战略,塑造“求是、创新、合作、奉献”的林科文化,建设研究成果先进实用、推广机制健全规范、服务功能完备有效的国内一流地方科研机构。

赤峰市林科所副所长于海蛟说,这是单位首次提出的“院所文化”,现在已经成为单位自身独特的价值观,并形成了一种凝聚力,成为推动单位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他认为,这是李显玉的“大科技思路”的体现。特别是国家林草局批复同意在赤峰市林科所建立国家林草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说是这种“大科技思路”的成果。

之所以成立文冠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李显玉说,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在三北地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文冠果缺乏良种。申请成立国字号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可以更好地解决文冠果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和工程化水平,满足区域生态安全、粮油安全所需。

目前,工程中心在文冠果全基因组测序、重要性状调控机制研究、良种选育、栽培技术优化、主要部位新食品原料认证,以油、茶为主的系列产品研发方面作了大量工作。10年文冠果集约栽培每亩种籽产量达60公斤,旱作亩产量38公斤,分别是常规经营的4.2倍和2.7倍。为延伸产业链条,工程中心正在神经酸富集和文冠果多途径研发利用方面开展研究。

赤峰市林科所科技科科长冯昭辉也非常钦佩这种“大科技思路”。他说,“我们的科研课题几乎涵盖了赤峰市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各领域,特别是关于生态价值实现的研究走在了自治区前列。”

李显玉说,他的想法是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区域高质量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努力推动科技与生态、产业协同发展,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转化为人民的福祉。

赤峰市经过几十年防沙治沙,总结出了好多经验,那么,到底哪种经验适合哪些区域,哪些经验可以优化创新?三北地区的人工林经过几十年,受生理衰退、历史局限、经营欠妥、灾害侵染等因素影响,生态功能的持续发挥面临挑战,要进行改造。那么,怎么改造?

李显玉主持的“赤峰市防沙治沙典型模式研究”“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技术”,就是瞄准“三北”工程和地方高质量发展靶向发力的重要研究。

前者,全面梳理了赤峰市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防沙治沙模式和治理成效,探索了沙生植被可持续经营路径,完成了全市防沙治沙技术模式效益评价体系,提出了林草生态系统健康维护和持续经营策略,为科尔沁沙地及类似地区沙地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为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

后者,围绕杨树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山杏低产低效林嫁接改造、灌木林平茬复壮3个主攻方向,开展不同更新改造措施研究,形成了退化林分改造修复技术模式,指导了赤峰市退化林分改造修复工程建设,保障了林草工程健康有序更替,巩固了生态建设修复成果,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同类地区准确把握退化林分尤其是退化防护林改造的总体要求,合理确定退化林分改造对象、模式及技术措施提供了借鉴。

2023年是赤峰市林科所成立75周年。李显玉又提出了以产业化思维系统谋划林科工作,明确6个主攻方向:传承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之道,探索林草湿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培优木本粮油健康产业发展之势,扛起林草种业振兴之责,积蓄经济林产业发展之能,解答生态系统健康维护与持续经营之问。林科所要为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作出新的贡献。

目前,李显玉团队正在研究“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通过分析西辽河上游的气候、地貌、水文、植被等,研究典型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功能权衡关系,构建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提出并实践“宜治则治,宜沙则沙,治留结合”“因水定绿,科学治沙,灌草乔配置,可持续经营”的“止害兴利,绿色发展”要求,意在求解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幸福的最大公约数。

李显玉说,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研和生产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只有推动创新成果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才能更好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采访结束时,记者在李显玉办公室的书柜里看到了他2020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证书。征得他的同意后,打开书柜,看到了他担任赤峰市林科所所长、党委书记以来获得的更多荣誉和奖励: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劳动模范、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李显玉在坚守中创新,步伐稳健而铿锵。(吴兆喆)

阅读 947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焦点关注

© 2008-2018   开始网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