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网
数字标本奖
开始网 > 热点关注 > 国内 > 正文

修 好 —我读香河老人

媒体:日月峡  作者:何训
专业号:王克力   2018/12/4 6:49:13

修 好

—我读香河老人

何 训

2018.11

作者简介

何训,男,北华大学教授。1946年9月20日生,1964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习。1979年6月入吉林师范学院(后合并到北华大学)任教,从事原子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退休。早期参加中国人体科学研究,任中国人体科学院友成研究所研究员。1993年7月作为中国人体科学专家组成员参加香河老人的专项调查,1994年到中国人体科学院做访问学者,继续香河老人的考察和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从事物理教学和科研的同时,进行传统文化的学研,从师修持。写有《缘起性空》、《读楞严解心经》、《圆觉经笔记》等文。

写在前面

上苍垂顾,给了我们走近香河老人生命的机缘。香河老人是一部无字的书,写在她五十年默默修好的生活里。笔者渴望读出香河老人“修好”的真实,以尽利己、利他和利及社会的绵薄之力。

难道香河老人生命活动围绕的核心,就是良心二字?她的修行用“修好”就能基本概括?而她的修好就是止恶、行善、翻出良心?

难道她的修好,是无私无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奉献?

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儒家修身?

是真常应物而不迷的笃静观复的道者的返璞归真?

是六祖惠能《无相颂》说的“在家亦得”的纯正戒定慧的修行?

是离苦得乐、趋向彼岸的生命升华与超越?

她的修好,真的通于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精华?

难道香河老人真的给在家的普通民众指出了一条修德以明心见性的切实可行道路?

她真的是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做人的道德楷模?

是自觉完善和升华生命的精神的文明典范?

是现代社会精神文明新的经典文本?

难道香河过去出了位王二奶奶,如今真的又成就了一位杨四奶奶?

难道香河老人肉身存世,就是要昭示“死而不亡者寿”的真义吗?

或者,与上述相反,香河老人只不过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默默无闻,做了点好事,太平常、太平淡了?

……

笔者对香河老人的这个解读,从去年11月到今年11月,想到哪写到哪,每篇都独立成文,可一篇篇分开阅读,并无前后次序,所以多有重复,足足写了一年。今天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作为研究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的铺路石子奉献出来,以引见仁见智之玉。

一孔之见,重复的拙劣文字,不能表达香河老人实际之万一,不能贡献中华精神文明于点滴,惭愧!

错误多多,望不吝斧正。

北华大学 何 训

2018年11月于北京西二旗智学苑

写在前面

一个默默“修好”五十年的农家妇女 1

香河老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地位与价值 22

香河老人与中国人体科学研究 28

香河老人的胸怀:成人成己成万物 33

为什么在人伦关系的修行中也可能见性? 36

香河老人与共和国楷模 40

香河老人与儒学经典 44

香河老人与王二奶奶 51

香河老人与《道德经》 57

香河老人与吕纯阳的《百字明》 62

香河老人与维摩诘 64

香河老人与六祖惠能 68

对家人进行“修好”的教诫和嘱咐 77

香河老人的信仰 83

死而不亡者寿 98

后记 103

一个默默“修好”五十年的农家妇女

周凤臣,普通农家妇女,1905年11月2日(岁次乙巳【蛇年】丙戌月乙巳日即十月初六)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8岁时因不愿随父举家进京而留住香河姑姑家,20岁嫁与本镇胡庄村杨景山之子杨世杰,育二子五女。1943年(38岁)开始“修好”,直至1992年(88岁)11月24日(岁次壬申【猴年】辛亥月甲辰日即十一月初一)22时45分停止呼吸,默默修好五十年,肉身存世,震惊国内外。媒体称周凤臣为“香河老人”,她的肉身为“香河肉身”。为叙述方便,文中凡谈及周凤臣肉身时,皆以香河肉身代替;而谈及周凤臣时,皆以香河老人或老人代替,香河老人一词并不代表年龄的长幼。

肉身何以不腐?戒定慧、六度功德之所熏修,是佛教对肉身不腐的解释(《玄应音义》载:“舍利有全身、碎身之别”。全身舍利即是指高僧示寂后,其身体经久不腐,常保原形而栩栩如生者。碎身舍利是指高僧大德荼毗(阇维)后遗之骨。《金光明经.舍身品》载:“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多功德所熏”,“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

肉身舍利既然是修行所得,那么没有宗教身份的香河肉身是如何形成的?而香河老人又是如何修行的呢?笔者以为,香河老人的修行可由“修好”二字来概括。

一、“修好”的缘起

香河老人38岁那年,一场大病“撂炕”四十多天,怎么医治都不见好,先生(医生)不给瞧了,全靠三嫂子一口水一口汤的将就养着。眼看奄奄一息之时,赶巧来了兴隆庄的舅妈郝氏,在杨家住了一夜,第二天就走了。这位舅妈也非常人,会瞧病,一把铜针(针灸的火针)入口就能吃下(当年鸠摩罗什有当众吃针的故事)。舅妈说,还有最后一招可以试试,说不定能起死回生,你诚心发个大愿吧,都说管用。不过病好之后必须话符前言,说到做到,不得反悔。于是香河老人许下了终生“修好”的誓愿。说来还真灵验,舅妈走后她也爬起来了,病逐渐就好了,不治而愈。从此以后“修好”就成了她正儿八经的“营生”。

“修好”是从为人治病、解除痛苦开始的。老人在13岁时就曾有治病救人的愿望,结婚后自学过一些医学知识,甚至诚心跟白庙的道士学习医术,这回发愿的直接原因是为自己好病。随着岁月的流逝、“修好”的深入、感悟程度的加深,其“修好”誓愿的内涵也在不断充实和深化。后来,由于她一心总想如何给人治病,专注久了,精诚所至,福至心灵,忽然一下子就能感应到第二天要来什么人、得了什么病、要如何治等信息,第二天果然如此,治病的功力大长。可能有人对此会产生怀疑,但笔者的调研与核查,的确如此,没有水分。

“咱就是修好”,这是香河老人的心愿和行动。这句话的分量很沉、很重,意义非同寻常,理解这句话才能理解老人。

【愿力】

老百姓有个传统,遇到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就发个善愿,事后去“还愿”。或者在办一件事之前,先立个誓愿,然后依愿而行,促事成功。现在每逢年节、生日、婚庆等,人们也常常许下一个美好愿望或诺言,这都是善心的表现。成功之人也多有善愿,比如写李嘉诚,题目就是《李嘉诚的誓愿人生》。现代语言中以立志取代了誓愿,但二者是有差别的。

愿力指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宋朝范成大有“劫火不能侵愿力,岿然独似汉灵光”的诗句。曲阜的汉灵光殿屡烧屡建,说明劫火不能烧毁灵光殿的绘画体现的 “恶以诫世,善以示后”的愿力。

佛家讲愿力。愿力胜过业力,业力胜过神通力。要修行就不能少了愿力。愿指心愿,体现原本之心。原本的心就是心性、自性、佛性。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良心。愿力、业力都是心性的力量、良心的力量。心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修佛是求心地无非、无痴、无乱,清净、慈悲、平等,这样就能以生起的智慧得解脱。愚人只知道去争去抢,冠其名曰竞争;智者却知道发愿,依愿而行。凡夫与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凡夫被业力所转,而圣人按愿力而行,愿力转变业力、转变命运,就能获得生命的彻底解放和自由。

转变命运有三:一靠忏悔业障,二靠发宏誓大愿,三靠行持的持之以恒。小愿转小业,大愿转大业。道力之限,要靠愿力突破。明朝袁了凡在南京见云谷禅师,禅师教他“功过格”的改过从善法(做件善事点个红点,做件错事点个黑点,如此记录自己的言行),告诉他: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当个善人,诚心竭力、为善不倦,就能上格天心,趋吉避凶,换回定数,改变命运。读《了凡四训》就会理解“命自我立”的道理。

至于诸大菩萨的愿力,如观世音菩萨的寻声救苦、普门示现,地藏王菩萨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文殊菩萨十种诸佛无尽甚深大愿,这等誓愿,广大宏深,远非凡夫、小乘人可以想象。

作为常人,如果能够发“我每天都读一遍《金刚经》”,或“我每天都做一件好事”的愿,尽管这样的愿看似不大,但它是切实而长久的愿,可称为大愿了。香河老人终生“修好”的愿,切实而长久,是大愿,是难能可贵的。香河老人所发的愿,比如:做王二奶奶那样的好人,“咱就是修好”,保留肉身启示后人(“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要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要让全世界都知道”可以认为是保留肉身启示后人的愿),都能包含在修良心、做好人的“修好”里面。有愿力的人走到哪里,光就会照到哪里,使众人受益。

信、愿、行、果,概括了修行的全部环节。修行从信开始,龙树菩萨说“信为能入”。行从发愿起步,行是戒定慧,或称六度万行,是智慧之行,就是龙树菩萨说的“智为能度”。如此修行,自然会成正果。

香河老人虽是百姓,但都有这些环节,她的信愿是“修好”,她的智度之行是“修好”,她的果也是“修好”所成的“修好”之果。香河老人见他人(无论古人今人)的“好”就学,见他人的不好就坚决不那样做,这种“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行为,都属于信、愿、行的范围。

二、“修好”的核心

“咱就是修好”——这句话的核心可以归纳为做好人和修良心。做好人和修良心是二而一、一而二的,为叙述方便则需分为前后来说。

1.做好人

香河老人在一生的各个角色中,都去做那些角色中的杰出者:在不同的人群中,香河老人是好媳妇、好妈妈、好儿媳、好妯娌、好奶奶、好婆婆、好邻居、德被乡里的好心人等。为人厚道、善良、忠信、宽容、诚实、谦虚、正直,很有威望,受到普遍尊重。令人佩服的香河老人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并相机劝导、告诫身边的人,自然就有感人的力量(——对照维摩诘居士去解读,维摩诘就是在生命的各种角色中,都成为其中的榜样,而广为说法的)。

人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如果能够尽自己的本分和责任,在自身上很下功夫,不仅能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共享幸福生活,而且进一步能够成就慧命,见性得道,获得生命的彻底解放和自由。

限于篇幅,只举一些典型事例说明。

1)好媳妇

20岁时嫁给香河农民杨世杰,不会农活。丈夫当时在外谋生,面对一大家子人怎么办?缠足、体弱、个子不高的她,硬是下力气学,哪管向小孩子也学,终于全面掌握了农活,撑起了这个家,其中的艰辛与付出,可想而知。有一年她家的地全种上了稗子,大家都觉得老杨家真怪。(读过私塾的人知道,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后,是《农言杂字》,其中有“谷子稗子,不种高岗”的话,因为它们怕旱耐涝。)结果那年大涝,稗子全收了,其他粮食欠收很多。她对天气旱涝的掌握到了如此地步。

杨家大家族分家时,兄弟之间存在多为自己小家争财物的实际情况。香河老人与丈夫商量,提出少分地和东西,带动了兄弟们互相谦让,使矛盾化解,保持了全家和睦相处。三嫂子家多要了地,房子小、不够住,香河老人就把自己住的房让给他们,自己回娘家住,解决了难处。患难互助现真情,这是“三嫂子跟香河老人相处一直特别好”的情感基础。

老人年轻时,在外谋生的丈夫因病在外地没了消息,香河老人听到只言片语后,带着孩子连夜出发几百里寻夫,终于在天津把丈夫接救回家,后来安排到周家的窑地打理生计。

为了不让喜好打猎的丈夫杀生,老人想了好多办法,百般劝解,辅以把火枪送人,使丈夫终于停止了打猎。老人也挨过丈夫的打,但她却说:“跟他较什么劲,打两下就打两下呗”。俗话说以柔克刚,如此一来,脾气火爆、性如烈火的丈夫脾气也改了,也不打人了。“家有贤妻男人不做横事”,丈夫两次大难都能化险为夷,与家里有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媳妇的作为,不能说没有关系。只要脾气好,凡事都可好,此言真是不虚。

老人一生牢记自己的本份,不因环境恶劣忘记自己的操守,守住自己的做人之道,不怪命运,不怨天尤人,不见异思迁,贫贱不移,忍辱负重,穷而能善其身,亦能兼善大家庭和乡里,做到厚德载物,德位相配,德位恒定,这是田昆生老校长对老人的赞叹。

2)好妈妈、好奶奶

1968年冬,35岁的大儿媳因脑溢血突然病故,遗下4个孩子,老人艰难地承担起抚养4个孙辈的重担。那时最大的孙女12岁,最小的孙子两岁。老人对孙辈从小就要求他们立大志,常以生老病死的实例告诫孩子们,一定要积德行善,说实话、修良心、做好人。在她的严谨教育下,4个孙辈各个都有出息,两个孙子顺利考上了军事学院。

老人在1992年11月24日停止呼吸之前,也不放过对子女教育的机会,多次开家庭会,毫不留情地将每个人所作所为加以评说,对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缺点都揭示无遗,说得晚辈人人口服心服,并指明了各自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那几天,她反复强调做人的一些原则和要求,被后人称为做人的准则(标准)。她的良苦用心,感人肺腑。期间,老人多次说,“我最担心的是你们没有正确的信仰,没有正确的信仰就做不了好人”(见《对家人进行“修好”的教诫和嘱咐》)。

3)好儿媳

老人公公离世早,婆母在堂,她以孝敬和宽容之心对待婆母。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左右。婆母拉着两个儿媳的手,老泪纵横,感谢她们为自己付出的辛勤劳动与孝心。老人教育三女儿说,如果“婆婆对你不好,那是给你增福、增寿、消业呢,不兴(不许)对婆婆不好。你就该这样想:还是自己不好,她对别人咋不这样呢”?三女儿按这话做了,不仅家庭和睦了,而且身体也比原来好多了。

4)好妯娌

香河老人年轻时和三嫂子非常投缘。三嫂子也最信服香河老人。三嫂子做了婆婆以后,一次曾告诉老人,自己打了儿媳两下。老人听后劝她说:“咱可不能使威风,想想咱们年轻时是咋过来的!要将心比心,咱们以后得改改这老规矩啦!”三嫂子深受启发,从此改变了对儿媳的态度。结果,一家人婆媳和睦,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很舒心,三嫂子以95岁高龄善终。

当老人听说大嫂子晚年遭了不少罪,心生怜悯,竟然痛哭失声。别人说“你不值得为她哭,她曾不公正对待过你”。这时老人却说,“要记住别人的好,就是不能记人家的不是。知道她遭罪,哪个能不心疼啊!”

5)好婆婆

香河老人对自己的儿媳、孙媳们一概视同己出,互敬互谅,从没红过脸。做到从没红过脸,仅此一点,就难能可贵。

6)好邻居

老人有位邻居,早年在外地得了一种怪病,经常魂不守舍,迷迷糊糊。多次到北京、天津医治,花了很多钱,几乎倾家荡产也没治好,连病因也没查出来。后来,邻居找到老人医治,老人马上查出他的病因,是年轻时在青岛遇上日本鬼子飞机轰炸,他躲在桌子底下,受了惊吓。老人用特殊方法给他治了两次,没花一分钱就大病痊愈了。一次孩子因事在家里议论这位邻居,老人阻止说,“咱修的是‘好’,哪能背后说人(议论人)啊!咱帮助人是应该的,要记住别人的好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是不能记着别人的不是”。

7)德被乡里的好心人

村民尉成才的岳母说“那时候,村里人谁有为难的大事小情,有啥病了,都在她心里装着,你不用找她,她自己就来,口说找点什么菜籽,借什么东西用用,其实,老太太是给你瞧病,帮你办事来啦!而且,她随手抓的药,不管什么,吃了就管用,你说神不神?”“她‘好’修的太多了,我找不到她不好的地方,所有的都是‘好’”,“她一丁点坏心眼都没有”。

三年困难时期的一天,村民李某的媳妇来找老人,说家里老伴病了。老人根据症状判断是饿的,就把孩子给自己的细粮送给了她,使李某的“病”很快就好了。老人究竟送了多少细粮,送了几次,家里人一概不知。如果不是李某老两口跟村里人说,谁都不会知道这事。粮食是宝贵的,困难时期粮食更加宝贵,细粮更是如此了。把自己有限口粮送给最需要的人,这舍己为人的行为,使李某两口子一直念念不忘。

文革初期,村里不许老人给人治病,她就晚上给乡亲们看病。她说,“哪怕让我活不成,别人有病,我也得给治”。

一天晚上,白天被批判的老人刚刚躺下休息,就被急促的敲窗声惊醒。原来,一位村民的孩子突然病重,话都说不出来了,当时请医生都来不及。这位村民白天曾参加了批判老人的会,可为了孩子的性命,只好来求助。老人一听孩子病得不轻,顾不了许多,吩咐说:“赶紧抱进来吧,救孩子要紧,我也豁出去了,大不了明天再撅着去!”老人使出药王孙思邈的针法,十三针下去,过了一会儿,孩子转危为安。又调理了一阵,看没有问题了,才让孩子回去。

老人给乡亲瞧病,从来不收钱,治好了病,她自己对别人也不说。治不了的病,也直接告诉人家说自己能力有限,治不了,请另找高明。纪念香河肉身25周年研讨会前,在老人故居,我碰到一个邻村的老乡,七十多岁了,他说年轻的时候曾经找老人给自己媳妇看过病,老人说,“你媳妇是七分阴气三分阳气,我治不了,要找高人才行,病人自己还得发大愿,抓紧吧!”虽然他媳妇没有救过来,但这位邻村的老乡,到现在还感激老人看得准、说得实在、指路明白。

另外,据老人家人回忆,一个杀猪人家的媳妇,一个乳房长疮的妇女(乳腺癌)也曾求老人给治病,但老人不给治。家人不解,老人说,你们知道啥,他们就这个寿数,到寿了。果然,这两人不久就去世了。

(注:瑜伽师地论讲死因有三:谓寿尽故、福尽故、不避不平等故。第一个原因,就是寿量尽了,到寿而死。第二个原因,就是赖于生存的条件没有了,就是福尽而死。“不避不平等”死的意思是,去做一些糊涂事,把自己的身体破坏掉,所以就死了。这三种死归结为两类,一是到该死的时候死,寿尽死属此。二是不到该死的时候死,福尽死、不避不平等死属此。能知道人该不该死,是知道人宿命的体现。宿命通就更高了,是佛家的六种神通之一。)香河老人一眼就能看出病人的寿数,应该是明白宿命。

1975年腊月底,老人对家人说:明年有大难,除夕要供灯点白蜡,“把你们都落下”。三十晚上,老人让家人将白蜡点在村口。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地裂冒出黑沙到胡庄村口止,村里没有人受伤,只有一人在外受点轻伤。唐山在香河东边,而在香河西边的西集、通县的灾情却重得多。乡亲暗自庆幸自家没有人畜伤亡损失之余,也在想这究竟是为什么,但这并不是好理解的事情。因为,一般村民都不知道有“供灯”一说,更不知道供灯的好处。从这点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佛教中,供灯时要先念点灯偈(燃起佛前灯,熄灭心头火,愿此大智慧,照破众无明)、再念供灯四句偈(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了,因为这偈颂是供灯十种功德的概括(《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宣讲供灯十种功德:一、照世如灯,二、肉眼不坏,三、得于天眼,四、善恶智能,五、灭除大暗,六、得智能明,七、不在暗处,八、具大福报,九、命终生天,十、速证涅槃)。原来念供灯偈是让人们明白供灯有多么大的功德。

香河老人当年供灯之时嘴里一直在念叨着,至于念叨的是什么,谁也没听清,但家人说,少不了的一个是“发愿”。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老人做的是以德报怨,宽厚待人,助人为乐。老人存好心、说实话、办好事,这可能就是老人人缘好,即使文革批判她时也多是应付了事、走走过场而已的原因吧?这可能也是一般人成了过眼云烟,而老人却被人深深牢记、让人不断念叨的原因吧!

2.修良心

下面是香河老人觉悟到、说到、做到,并相机劝诫身边人的一些话语,可以窥见她是如何修行的。这些大白话朴朴实实,句句啃骨头,非常深刻,每一条都可以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到,香河老人的修好,不同于一般的做好事、做善事,而是如六祖惠能《无相颂》所说“在家亦得”的纯正戒定慧修行,具有度尽苦厄、直驱彼岸生命升华与超越的风范。

先从做人的五句嘱咐开始解读,涉及《香河肉身》中“五条做人准则”的由来。

1)“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这是老人临终前多次由长孙代说的第一句嘱咐。

那些天,老人多次以手指心,再指口,如是反复几次。这些动作所指,不同场合侧重点也不尽相同。

一个解读是,“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要放在正地方”,这是从做人角度的理解,也是《香河肉身》一书中的解读。

另一个解读,我口要说的是:“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这是从修好就是修心角度的理解。

从信仰的角度,可解读为:我嘴要说的是,“人人都有良心,良心就是一切,一切都在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

把这几个解读合起来,就是: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对着口,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可见,这就是老人临终前心之所念、所重、所要嘱咐的核心所在了。

人若不使心眼,心对口,口对心,信心诚恳,从自性里自能生出智慧。看似鬼精鬼灵的心眼,恰是障道的根由。把心放在正地方,就是开发智慧的正道和捷径。

——这句说的是:修心、修良心就是修好,可对照佛教的“自净其意”,“明心见性”去解读。

2)“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这是老人在一次家庭会上由长孙代说的第二句嘱咐。

这句话实在,又非常实际,是针对孩子们的具体情况而说。不是要求他们一步到位,做到完全彻底不为自己着想,因为这不现实,所以留有了过渡的余地。当为别人着想的越来越多,渐渐就过渡到不为自己着想了。这是老人循循善诱智慧的体现。而老人自己做的,却已经达到了遇事替别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的境界了。

所以,老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应该以老人家做到的为准,就是:遇事要替别人着想,不要替自己着想,更不要光想着自己。

——这句说的是:修好就是在内心的起心动念和外现的每个行动上,都是付出而不是获取。怎么才算修出了良心?完全付出,无我,就是修好,就是修出了良心。

3)“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老人在一次家庭会上由长孙代说的第三句嘱咐。

如果加上平日里告诉家人感恩方面的话语,这句话就应该整理成:修好就是要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能记人家的不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恩报不尽,天地恩报不完,救命之恩没法报”。老人常说,“说的再好,不孝敬父母的,就别交这人。这人对爹妈都这样,何况对别人了”!

——这句说的是感恩,对照“上报四重恩”解读。

4)“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别把它看得太重”。这是老人让家人找“消炎痛”时由长孙代说的第四句嘱咐。

这句话也非常实在、实际,所以对家人的要求中有个“太”字。如果没了太字,太纯粹了,家人一下子做不到,所以如前所说,都留有过渡的过程。根据老人自己做到的以及她以前说过的,汇在一起,就整理为: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别把它看重了。比钱重要的是德行,是良心。“人活在世,不能有贪心。咱修的是好,怎么能有贪心,更不能想占别人的便宜呀!”

文革“抄家”时别人拿走了老人不少东西,连柜子都抬走了。后来落实政策让去拿回来。老人对钱、对物看得很轻,拿得起放得下,非常大度。她轻轻地说,“啥都不要了,这些东西在人家好几年了,谁用都是用,东西就是让人用的嘛!有它五八,没它四十,咱们家不是什么都不缺吗”!当晚辈问她:“你恨他们不?”老人说:“不恨,那是运动,谁也阻挡不了”。当女儿提起嫁妆里面那一匣子珍珠翡翠时,老人说,“早舍到肚皮外去了”。(老人的父亲是清末最后一批科举的举人,被派去陕西做县官,以路远没有赴任,就在宫廷内管理后勤,清朝灭亡后仍为退位皇帝管理后勤,他送给女儿的嫁妆多是宫中的样式,贵重华丽,民间是少见的。)

——这句说的是无贪。

5)“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老人在一次家庭会上由长孙代讲的第五句嘱咐。

老人家生前常常讲“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一丁点儿都不会差”,可见她对因果规律心里清清楚楚。所以,老人的“修好”里面,应该有这样的话:咱修的是好,要心里明白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一丁点儿都不会差。人在做天在看,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句说的是:明白天理、明白因果就是修好。

以上五点,老人既在临终前召开的家庭会上集中嘱咐过,也多次对晚辈单独嘱咐过,均为长孙代言,这就是《香河肉身》里面五句话的来源。有人将这五句话解读为老人对后代提出做人的五条标准,还有人认为这是老人留下 “修好”的“五句经”。这五条是在特殊场合对家人有针对性的嘱咐和教导,当然也不失普遍的意义,关键是,需要如实解读这“五句经”。

老人修良心做好人不止这五条,根据老人的言行还可以整理出很多。

6)修好就是“做好事、做善事,不做错事、不做坏事”;“要做好人、做有良心的人,不做坏人”。

这条加上第一条,与佛教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为佛教”(七佛通偈)的三法印对比,可以认为这些是香河老人“修好”的三法印:止恶、行善、修良心。做到这三条,就是好人,就是“修好”。

什么是好、是善?行十善可以升为天人,十善是善的外在描述。而内心不让贪嗔痴等二十六种烦恼的心理功能生起,让十一种善良的心理功能都起作用,则是善的内心描述。无论内和外,都归结到良心。如果只有五种遍行的心理功能、五种别境的心理功能和十一种善的心理功能(这些就是唯识学里面心所法的五遍行、五别境和十一种善心所法)起作用,其他的心理功能不起作用,那就是圣者的境界了。

当一个人静下心来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大多会发现能数出来的好事没有多少件。这说明人们并不是常常都能自觉行善的。能经常、时时自觉做好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正如伟人毛泽东所说的,是最难最难的啊。

——这句说的是止恶、行善。

7)“咱修的是好,不兴(不许)背后议论人,更不兴(不许)嫉恨人呐!”

老人在人前人后从不说别人的闲话、坏话。“她嘴好,不说闲话,不讲人”,“有时候有人讨好她,说欺负她的人的坏话,她也不认可,总是宽厚待人”。文革初期“抄家”时,有人拿走她家的东西,却没有动她精心准备给乡亲治病的一种药,老人不但不说那人不好,反而说,这人知道我,不拿走我需要的东西,是好人啊!

——这句说的是无嗔。

8)修好就要心里装着别人,装着乡亲,不要装着自己。

全村各家各户的大事小情都在她的心里,不用人家来请,她就会去主动帮忙,出现在需要的地方。

——这句说的是心量广大、无私,为乡里邻居付出。

9)修好就要心大,能容人,能装下人家的毛病。

她不记别人的过错,只记别人的好处。文革中对批判她的人不嫉恨,白天被批判,晚上照样为孩子治病。对批判她是“牛鬼蛇神”、“没安好心”的孩子,能心平气和地说,“要感谢她,她也是老师啊!”

——这句主要说宽容,也说感恩。

10)咱修的是“好”,要低下身子跟人家学。

老人年轻时不会干庄稼活时,总是虚心向乡亲们请教,有时甚至向小孩子请教。她从来不以给人看过病,救过急,救过命,对人有过大恩而自居、自傲,总是那么谦卑、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她给人家的‘好’,做过就过去了,自己从来不记,也不说。她心善,心肠软,老爱替别人操心,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争辩,总像是处在‘弱势’地位。”

——这句说的是无慢、谦下。

11)修好就要“找自个儿的不是,天天都找,没活干的时候多想想自个儿哪儿不对,多‘倒过儿’,改过来,翻出良心”。(倒过儿是方言,读音倒,表示改错,把错倒掉过来为正确的意思。还有写成‘道过儿’的,表示自己说道自己的过错,忏悔之意。)

老人经常敬香,一方面,是敬仰和学习之意,另一方面,则是在神佛面前“倒过儿”、忏悔,坚持每日“三省吾身”,这非常不易。

——这句可对照“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忏其前愆,悔其后过”解读。

12)修好就要看住嘴,修口德;把住身,身正不怕影子斜,修身德;看住心念儿,往正地方想,别往歪处想,修好心眼儿。

老人非常注意“修口德”,说话非常“干净”,从来不带“脏字”,也从来不“骂人”。她走得正、行得端,没有歪心眼儿,这是村里人的共同评价。“对谁都要有好心,别有猴心(坏心眼)”,老人平时就常这么说、这么要求自己和家人的。

——这句可从清净身、口、意解读。

13)修好就要“同情人、帮人。不帮人,白活”!

老人常说“人活着不容易,人家有为难的事多伸把手,多帮帮,要舍得”。“济穷人一口,能救他的命”。老人女儿回忆说 “那时家里穷,但要饭的来,就是有一分钱也给人家,不让人家空手走了”。

——这句可从慈悲与布施解读。

14)修好就要“说真话,说实话。不要猜疑人,要信人,拿真心对人,真心换真心”。

老人以真心对人,不说假话,这是她从不动摇的信条。

平常心、直心是佛家、道家的语言。儒家的话则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即《中庸》的诚明之论。文学一点的语言则是成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百姓的话更加质朴,那就是心诚则灵。说法不同,理则归一。老人能成就超出常人的智慧和能力,就在至诚而明。

——这句可从无疑、真诚,平常心是道,直心是道场解读。

15)修好就“不能祸害命、不能祸害东西、不能祸害庄稼、不能祸害草木。要珍爱它们,说到就要做到。”“我吃素到今个儿,定下了就一直做下去,一丁点儿也不改。”

老人心肠特软,见到别人的痛苦,哪管是动物受苦、受害,也会暗自落泪。她说:“养马比君子,畜生也是人,也不能虐待牠!”。老人晚年身体羸弱,中医让她多吃鸡蛋,她一直不同意。直到晚辈专门买了石蛋(就是不能孵出小鸡、没有受过精的鸡蛋)时,才勉强吃点,而且每逢初一、十五、三、六、九等日子都不吃。老人从不杀生,院子里有蛇或其他动物不让孩子打。她说“做人流(打胎)是作孽、是造冤魂”(老人只反对打胎,不反对计划生育),可见老人对生命是何等的敬畏。老人也同样对环境、对植物、对天地间的万物,都怀着敬畏之心。

——这句可从普尊重、普环境、普和谐观,以及“戒”解读。

16)等到“看啥都顺眼了,对啥都能忍了,啥苦啥累啥罪都能受了、都能乐了,就是‘好’了”。

老人常说,“知足常乐,别老不知足”。“站在高山树不齐,人家骑马你骑驴,那边来个推车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吃亏常在,能忍自安”,“啥事不争,甭争个理。争出来管啥用呢?多一句少一句,你不还是那样的你吗”,“没人把那怂人拽过来就揍,啥事你就怂着点”。

人不分好坏,都一视同仁;事不分荣辱,都处之泰然;酸甜苦辣人间百味,都一笑面对;这些老人都做到了——这在佛家叫心平。

为什么老人忍受病、痛、困、苦、毁、讥、磨难……的能力那么强?因为这些都是生活的实际,都得接受。她曾对晚辈说,“你甭看我在这里一坐,普普通通,我现在是肉身了,我啥都知道”。她看透了——看透就是智慧,有智慧就不会为这些所累,心不会为此烦恼,人就会坦然面对、愉快地接受这些事情,不以为苦,而是高高兴兴地去生活。

——这句可从平心、忍辱和智慧等方面解读。

17)“我最担心的是你们没有正确的信仰,没有正确的信仰做不了好人”。

老人在临终前几天,多次重复地说:“神佛菩萨,你信也有,你不信也有,信不信由你。”“要相信人人都有良心”,“要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龙树菩萨说:“信为能入”。不相信神佛,不相信良心,不相信因果报应,就不能敬畏天地、不能敬畏生命、不能敬畏鬼神。若再加上没有道德底线的约束,人就能毫无遮拦无所畏惧地肆意妄为干坏事,如果这样,怎么能进入到“修好”的领域里面来呢?不受恶报才怪呢!

如果不相信圣人告诉的道理,怎么能够离苦得乐,得到生命的解放呢!我们生活在宇宙中,天天在宇宙的信息包围中,这些信息自然包括各种生命的信息,比如外星人,比如神佛、菩萨、鬼怪、修罗等,只是眼界的差异和思想的局限不能承认罢了。如果不相信佛菩萨这样的圣者存在,又怎么能进而去知道他们传达的人生和宇宙的真理呢?

——这句可从“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解读。

18)重视发愿。

老人很重视发愿,因为这是“修好”的起步。老人家就是在生死关头许下终生“修好”的大愿,而走上了改变自己命运的道路的。

应该强调的是,上述18条,不只是文字,而是香河老人的信、愿和行,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实打实“修好”的践行。

另外,一些老话,诸如:“干点好事给后人留点德行”,“跟别人共事,别有一点过不去老惦记着,睁只眼闭只眼,回头就过去了”,“别较真,针过去了线也得过去,你过去了,别人也得过去,别人过不去那也不行”,“衣服穿坏了,别让人指坏了”,“人家有钱,大富大贵,那是哪辈子积德行善积的,甭眼热”,“你要知道穷,不知哪辈子干什么坏事了。人得学好,下辈子就好,这辈子不学好,下辈子也好不着”,“命里一尺难求一丈,该啥样就啥样”,“他做官我当民,各有各的本份,最终都是化成土,没啥高低贵贱之分”,“兜里没钱不丢人,没有良心才丢人”,“事儿不用都过秤,心到秤就准”,“破锅自有破锅盖,啥人自有啥人爱”……。老人随时都能信口拈来,说的恰到好处,这里不再列举。

难能可贵的是,老人的“修好”是自觉地进行的,既不是有组织的行动,也不是有什么人在号召和监督,完全出自内心的自发、自觉、自律、坚定和坚持。

三、“修好”中的两个“转”

什么是修行?到哪里去修行?老百姓如何修行?——香河老人“咱就是修好”一句话,对此做了明确、圆满的回答。这句话说明香河老人对修行,体会得很深刻,了解得很切实。

香河老人修好有两个“转”值得强调。

1)是将生活的所有活动都转成修好。

通常情况下,普通女人的生活,无非就是吃喝拉撒睡,当闺女、当媳妇、做母亲、当奶奶,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做邻居、处乡亲,操持家务,处事待人。而这一切,对香河老人而言,都被自觉纳入“修好”的轨道。轻轻的“咱就是修好”一句话,说的是将生活的所有活动,都转为修好的活动,都要修好,都能修好。这是老人家对自己的一贯要求。所以,说“香河老人在生活中修好”,已经远远不如说“修好就是香河老人生活的全部、修好就是她的生活”更贴切、更准确、更符合老人的实际了。

而这个转,是自觉进行的,不是在社会、学校、宗教的号召和引导下进行的。

香河老人的修好境界,在由发愿修好、要求自己在生活中修好、直到把生活的全部都转成修好过程中,不断得到提升。由自觉修好、渐渐进入到自然而然修好、全部生活都成为修好、最终进入无修好而无不修好的无为修好的高级境界。这种境界可否称为是没有执着的无相修好呢?我们从做好人修良心这些形象上解读老人的修好,深入说到良心,是否对不执着修好而自然而然修好的无相修好,一点也没有解读到呢?

2)是转糊涂为明白,转痛苦为快乐,转烦恼为菩提。

一般地说,人都觉得自己活的挺明白,挺聪明,而实际上多数却很糊涂。人往往经过大灾大难后或许才能觉悟,渐渐变得聪明起来,才能真正去关爱生命,去关心生命的走向,自觉完善生命和升华生命。自觉、自律、坚定、坚持,是很少有人能这样去做、很难有人这样去做的。香河老人这样实实在在自觉去完善生命、升华生命,知道自己的本分在哪里,知道自己在何处下功夫,她该是个多么明白的人啊!

我们常人的生活是由烦恼和痛苦串成的串珠,转来转去都在烦恼和痛苦中转,即使有些快乐也常稍纵即逝。香河老人用持之以恒“修好”的觉行,转痛苦为喜乐,转烦恼为菩提。香河老人把对医学知识的渴望,转成了向医术高超的白庙道士等人的学习,尽得道士医术真传,已是不易;听了王二奶奶的故事,转成了自己切实的修行,更是非同凡响;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如果把生活的全部都转成了“修好”,那该是怎样的境界?凡俗生活都是烦恼,而修行是觉悟、是菩提、是转烦恼成菩提,或者说,烦恼即菩提,这不正是六祖惠能所言的境界吗!《楞严经》有言,心被物转,即是凡夫,而心“若能转物,即同如来”了。这心能转物的境界不就是生命的大自在吗?

在哪里转?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转。

一部《维摩诘所说经》,是居家之士维摩诘所说的大乘法,说的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转凡成佛的法门。整本《维摩诘所说经》的重点,就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应该在世间的活动中,在自己的身心上自转自了。唯一一部中国人说的佛经《六祖法宝坛经》也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近代高僧太虚、星云等大师提倡人间佛教。太虚大师有个著名的偈颂,“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阐述人间佛教思想,人称《人间佛教偈》。

香河老人虽然不是佛家子弟,但“咱就是修好”的所言所行,却有如佛家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和“戒定慧”“六度万行”等修为,与释迦牟尼佛“不离世间而求觉悟、求解脱”的本怀相一致,与《维摩诘所说经》、《六祖法宝坛经》的精神相契合,与人间佛教的“真现实”相符对。老人这样了达生命真谛的境界,着实令人赞叹。

结语

总之,香河老人的“修好”,就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人,修良心。对外,是替别人着想,不为自己着想,全心付出,是无私奉献,无我;对内,是找自己的不是,翻出良心,纯粹又纯粹。止恶、行善、修良心,就是修好。她为普通民众显示了一条修德以明心见性的修行之路,她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做人的道德楷模,是自觉完善和升华生命的精神的文明典范。因为在香河老人那里,良心决定着一切,良心就是一切。

效仿太虚大师人间佛教偈,笔者为香河老人写了四句话,权名香河肉身偈:

仰止观世音,成就在良心。

心净身即净,修好名肉身。

香河老人的文化和精神的地位与价值

要充分认识香河老人文化和精神的地位与价值。

要提高我们的识宝能力。

老人的德行和精神是中华文明之宝,是人类文明之宝,是世界之宝。

是科学和宗教之外的生命意义——老百姓称之为良心的意义。

是没有宗教名义和科学名义的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就是修好”,“修良心,做好人”,即世间如何做人的修行。

一、基本定位

香河老人,是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做人的道德楷模——(文化定位为道德),这道德是指文庙墙上的大字“德配天地,道贯古今”的道与德。

香河老人,是自觉完善和升华生命的精神的文明典范——(精神定位为文明),这文明是指开化成人、开化成圣的文,明良心的明。

二、基本内涵

以“修好”来概括的,修好就是修良心、做好人;

以修心(良心)为宗旨的;

以在人生的各个角色中都成为榜样,成尊、成贵为标志的;

以成人成己成万物为胸怀的;

以自觉为基础的;

以平凡为表相的;

以默默成就的质朴为色彩的。

心量广大的香河老人,她以成人成己成万物的胸怀做人,她的修好不同于一般的做好事、做善事,甚至不同于所说的慈善事业。她所修的德是天地生生不息之大德,因此才说她是做人的道德楷模。这名之为天地的大德,是打开良心(明心见性)的钥匙。写到这里,我们从心底感谢老人明白无误地给我们普通百姓指出了修德以达明心见性的一条大路。

三、主要特征

(1)普通农家妇女,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和家务,没有出家人那样的科班修行,没有宗教身份,没念过书,没有大经大论等“理论”——这是科学与宗教之外的生命意义。

(2)只有以淳朴的心说出的大实话——修心不在知识多少,而在于至诚。直心是道,平常心是道,心诚则灵,至诚而明。

(3)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伟业,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不离世间觉,平凡之中的伟大。

(4)以真诚面对天地,以慈悲面对人生,于日常细行中,起心动念处,严格律己,谨慎行持,清净六根——具有广大民众纯净人心的普遍意义。

(5)艰难困苦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体弱多病不阻修行——精进创造生命奇迹,狗牙也能变成舍利。

(6)肉身遗世——精神永存,昭示后人。

四、重要意义

1.完善和升华生命的意义

为离苦海,离苦得乐,香河老人就去“修好”,修好又从修德开始。老人“修好”的语言、思想和行动,是做好人修良心的活生生实例。在生活中觉悟,积功累德,道德修好了,便获得了打开心性大门的钥匙,从而辟开见性成佛之路,这正是香河老人以自身的实践,展示给普通民众明心见性正确而有效的途径,这就是香河老人“修好”的深刻意义所在。

要见自性,必须返到德性,没有德性,自性之门打不开。德性修好了,就找到了打开自性之门的钥匙,自性之门就可打开了。德性不行,谈自性就是瞎子摸象,就是隔靴搔痒。“修好”是百姓进入心地的正确、有效的道路。这是历代讲德好像没有说透的地方。现在单刀直入、斩钉截铁、不拖泥带水地这样说,是因为有香河老人“修好”的实践为证。

以上是从生命的完善和升华的角度,说明“修好”深刻的意义,即成道的意义。

2.现实的社会意义

现在,社会道德到了何种地步?

一方面,伴随改革开放,新中国成立后已经绝迹的黄赌毒,又沉渣泛起,一片乌烟瘴气,堂而皇之的公开招摇;钱串子迷了良心,贪腐横行,只要能来钱,什么坏事都敢干了;大言不惭地说喜儿嫁给黄世仁没什么不好;年纪轻轻的愿意嫁给父亲辈、甚至爷爷辈的富翁,甘愿当“小三”,贪图享受,寡廉鲜耻;一切为公的英雄倏忽之间被嘲笑为大傻瓜、大笨蛋、脑袋进水,被贬入地下;优良的道德传统被看成伪善、不值一文,……。

但是,另一方面,好人好事好德行,也层出不穷,却更加自觉,更加发自内心,愈加纯净,愈加耀眼。世间更有真情在,传统的道德显得愈加弥足珍贵。

香河老人的德行,像迷雾中的一盏明灯,会照亮社会的人心;像一阵春风,会吹进人们的心田,起着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巨大作用;像长鸣的警钟,惊醒世上迷路人,必将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五、一点思辨

有人说,“修好”除了为别人付出,就是挨累、受苦加受气,“修好”对自己到底能得到什么好处?这是站在个人利益的本位才有的问题。

在“我为人人”的社会里,自然就有“人人为我”在里面,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每个人的受益自然就在其中了,这还有疑问吗?社会是大家组成的,谁也离不开谁,如果人人都只为自己,那么,单个的个体人还能获得继续生存下去的任何利益和条件吗?这个社会还能存在下去吗?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福祸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些屡屡被验证的老理,难道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

香河老人发了修好的愿,那场大病就不治而愈,这远离病痛的好,不是很神奇吗?

老人“修好”而增长智慧,看透人生之苦和种种磨难,心中不为此烦恼,坦然面对,愉快地接受,高高兴兴地去生活,这离苦得乐的解脱境界又有几人能体会得到?

至于老人的道业有成,这种好,凡夫俗子想得也得不着,只有慨叹望尘莫及了。借用老人当年对长孙的话说,“就是跟你说了,你也不懂”!是的,燕雀岂知鸿鹄之志!

贯穿老人修好里面的红线是个“诚”字,自诚明,自明诚,这自诚而明是获得智慧、获得成功的基础,如果你得到了老人至诚而明的真传,那一生又一生的受用将是无穷无尽的!

目前,有些年轻人容易被眼前的利益吸引并为之奋斗,对修好这些事不关心,没有兴趣。他们眼界太窄,多局限在自己生活的年代和圈子中,对父辈的经历了解的很少,更何况是祖辈了。对长辈讲的做人的老生常谈,他们听不进去。他们现在多数还看不到修好的根本的、远大的利益。随着阅历的增加,他们会逐渐明白这些的。但愿他们能够尽快成长,尽早达到不只是年龄上的“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结语

香河老人没有宗教的身份,但她有信仰。她的言行,融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香河老人以自己一生的德行,提供了明心见性的实例,为我们树立了实在、生动的现实榜样。

透过香河老人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到雷锋、王进喜、陈永贵、焦裕禄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影子,看到香河历史名人王二奶奶舍己为人的精神,看到儒家《大学》“三纲、八目”的精髓,看到孔子“九思”、孟子“四端”的“修身”体验,看到著名的维摩诘居士榜样的力量,看到中国佛教特质禅宗“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佛家精要,看到六祖惠能大师《无相偈》的智慧,看到太虚大师、星云大师人间佛教的非凡思想,看到《道德经》德与道的光芒,看到吕纯阳《百字明》内养的功夫……。

总之,透过香河老人,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中华文明方方面面的精华。以这些精华比照香河老人的言行,就会知道,为什么说香河老人堪为做人和精神文明的样本了。

赞曰:

做人道德为典范,精神文明是标杆。

默默修好成无为,良心无价非等闲。

香河老人与中国人体科学研究

从1979年四川少年唐宇“耳朵识字”算起,至20世纪末,是中国历史上人体科学研究及特异功能研究的一段特殊时期,期间还有气功热。中央由几个部委各抽出相关的领导组成中国人体科学工作小组,领导人体科学研究和对功能人管理。当时中央对人体科学有三条指示:一是不反对,二是不宣传,三是安排少部分人进行切实的研究。但是,由于一些人的反对和干扰,致使这三条指示没能全部落实。

中国人体科学,在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是站在现代科学的前沿,摘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上功能人自身修持的切实体验,来对人体这个与外界有信息和能量交换的复杂巨系统开展科学研究的。通过大量严谨的科学实验,确立了特异功能的基本事实(这些功能都没有超出佛家的五眼六通范围),对一些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批成果,科技界直接参加研究的院士有二十几位。在国内特异功能是真是伪的吵闹声中,世界上对此高度重视的一些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不仅完成了我国在此前十几年完成的全部实验,而且已经到了应用的阶段。随着张震寰、钱学森、陈信这些领导人的离去,我国人体科学研究缓慢下来,有些领域甚至完全停顿,人员离散,机构撤销,令人唏嘘。

一、香河老人生命研究是人体科学界的一件大事

中国人体科学工作小组,将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的研究列为1993年人体科学研究的一件大事。1993年6月29日,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签发《保护、安置老人遗体的意见》信函。

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将香河老人生命现象列入了研究日程,并启动了《死亡问题的研究》,提出了“理解死亡是解放生命的关键”的论断。当时,对香河老人特异生命现象(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解读,为后续对香河老人文化和精神、地位与价值的挖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出现了传统文化特定的情势,这就是历史上不能回避的现实。这段时期展示了人很多神奇现象,集中激发了传统文化,大开了人们的眼界,解放了禁锢的思想。换句话说,气功、特异功能、人体科学研究是“ 敲门砖”,打开了传统文化的大门,特别是打开了修身、修道、修佛的大门。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都是传统文化被集中激活的时期,改革开放如此,国内国外、古往今来也都如此。

二、香河肉身是民间奇迹

肉身一般出现在宗教界。一个没有宗教身份的农家妇女,从38岁发愿“修好”,实实在在默默“修好”50年而留下肉身,这一“民间肉身”当然是罕见的奇迹。令人惊奇的是,其中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情节。

1)预知时至,提前安排,不可思议。

1992年麦收时节,老人叫三女儿到北京来她身边住一段时间,告诉她说,“妈今年该回去了,不待在这了。我不跟他们说。妈走了,不兴(不许)你哭,省得我惦记着你。妈走了以后,你啥也甭管,你也管不了,白伤人”。事后大家才明白,防止感情最深的女儿的痛哭失态,是保存肉身的第一步。

2)预言肉身存世,不可思议。

早在1985年春天,老人就对三女儿:“我呀,已经修成了,是个肉身了”。后来的几年里,她还几次向晚辈提起或暗示此事。但当时晚辈们对“肉身”一无所知,根本没把她的话当回事。

香河老人临终前曾对家人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要让香河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要让全世界都知道”。这实际是预言了自己的肉身存世,及肉身和“修好”的影响。当时,在场的20来位家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老人这句话,直到后来知道肉身之事,才恍然大悟。

3)香河老人临终前两个九天有序净身,不可思议。

第一个九天(11月6日至15日):11月6日开始异常呕吐,不能进食,10日晚开始喝少量西瓜汁、萝卜汁。第二个九天(11月15日至24日):15日早开始吃少量清淡食物(饮食习惯由“怕凉”变为“怕热”),并出现大量排便现象(至24日共出现7次);16日凌晨咳痰3个小时,当晚开始用清水漱口至达17日晚;19日用冷水擦身,并抹少量清凉油。20日开始拒绝进食,只喝凉开水,至24日晚停止呼吸。这一系列的净身行为,为老人肉身的保存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能如此主动、有序地净身,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4)香河老人临终前对家人的教诫和嘱咐,以及特异显化(比如显化四个火球),异乎寻常,不可思议。

这既震憾了整个家族,也震憾了与此相关的人和舆论(见《对家人进行“修好”的教诫和嘱咐》)。

5)香河老人能够保留肉身,不可思议。

香河老人从1992年11月24日在北京停止呼吸,到1993年6月29日国家人体科学工作小组签发《保护、安置老人遗体的意见》信函,再到1993年7月5日晚在数名军人护送下回到香河老家故居安置,期间7个多月内,到处转移,困难重重。但所有问题的解决,都是在香河老人意识场的控制之下进行的,神奇之极,叹为观止。1993年5月4日凌晨,老人长孙梦见奶奶对他说,“从今以后,你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办我的事了,有人来帮你了”。果然,那天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专家对香河肉身进行了首次考察,并当场确认了老人肉身存世的重大价值。

6)香河老人肉身存世,在自然条件下至今26年不腐,不可思议。

这已经能够验证(初步验证)她自己的预言了。

如实了解这些事实,对理解香河老人的实际,非常有益,所以不厌其烦重复列出。

三、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的特殊之处

被中国人体科学工作小组列为1993年人体科学研究一件大事的香河老人生命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家许多部门参加考察和研究,范围之广、级别之高、影响之深,前所未见。国防科工委、卫生部、国家体育总局、毛主席纪念堂、解放军有关部门、武警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人体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高校的领导、院士、专家、学者,以及数名著名的社会精英参加了研究工作。

香河老人生命现象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瞻仰香河肉身的人持续不断。

香河肉身从停止呼吸前的有序净身,到停止呼吸后在自然条件下26年的肉身演化过程,都有详实的观察和记录。这些资料的详实与完备,在肉身演化的历史上,实属罕见。

对香河肉身进行医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性成果。特别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王德文教授科研团队于2018年初完成了《周凤臣老人小腿组织切片分析报告》。该报告通过对香河老人小腿组织样本切片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对香河老人身体不腐现象从人体病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令人震惊的研究结论:香河老人小腿部骨骼肌肌组织的超微结构表明,香河老人逝后25年的肌纤维组织结构及其蛋白质成分依然完好,上述现象迄今为止尚未见有报道。这一结论对于在科学领域内确定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的重要地位和独有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香河老人生平德绩的考察、50年默默“修好”心路历程的调查、发掘和研究,以及各界对香河老人的解读、研究文章、文字资料,累积百余万字,还有音像资料、电视专题片若干,这些都是香河老人精神境界的展现,是发掘香河老人文化价值的重要成果。

举行了多次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研讨会,发表了研究文章近20篇。这是对香河老人生命现象从医学、科技、传统文化、人类学、宗教学、精神文明、信仰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结晶。

这些文字与老人肉身一起,构成了香河老人信息的完整资料链,为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以及多方位的视角和研究成果。香河老人生命现象的研究,是进行综合研究肉身的稀有案例。

对民间肉身,有如此的综合研究,国内外瞩目,极为特殊、极为少见。

赞曰:

人体科学尚方剑,通开传统一斑斑。

确立九三重大事,谱下香河肉身篇。

香河老人的胸怀:成人成己成万物

香河老人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做人的道德楷模。“做人的道德楷模”前面的定语是“成人成己成万物”,这是老人广大的胸怀,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观。

现在人们推崇个人奋斗、竞争、成功,这是积极的、时尚的,但也有狭隘的一面。因为这是局限于自我的,这种格局狭小的自我竞争,可能得到个人某种程度的成功,能带来对别人和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的益处,但也会带来相应的伤害。所以这种成功有限,还会有副作用。

即使提倡帮助别人成功,即成人,如果理解不够,也达不到成人成己成万物整体观的高度。

一、丘吉尔首相与弗莱明教授的故事

十九世纪末,苏格兰一位农夫救了一名掉入粪池的贵族公子。事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夫却拒绝了这份厚礼。老贵族感念农夫的恩德,决定资助农夫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农夫接受了这份馈赠。农夫的儿子毕业后在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28年发明了青霉素,他就是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被救的贵族公子长大后成了英国首相,二战中不幸染上了当时足以使人致命的肺炎,用了青霉素试用品而得救,他就是丘吉尔首相。

一个农夫与一个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原来,善意可以如此美妙,善意可以如此接力般地传递。

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其实,救人就是救己,成人就是成己,成人成己是一体,这个故事本身已经证明了中国传统的这个道理。

二、成人成己成万物的整体观

一般认为,成己指向行为者自身,成物指向自然界,而成人则是指向自我之外的其他人。

一个人当然要通过自我修养来完成自己,通过辅助自然万物而让其各自完成它们的自己,而且也需要通过不同途径使他人也实现他们自己,并让他们也能去辅助别人和自然万物完成自己。在此,成己当然是最重要的。但这不等于说,一个人要先成己,然后才能成人和成物,因为一个未去成人和成物的人也不能说已经成己了。在这个意义上,成己包含了成人和成物。——这种理解已经不错了,但还没有达到成人成己成万物应有的原本高度。

中国的传统是整体观,成人成己成万物是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在成人里面含着成己成物,在成己里面含着成人成物,在成物里面含着成己成人。所以成人就是成人成己成物的整体,成己也必须是成人成己成物的整体。但叙述出来则要分开使用成人、成己、成物的词。所以,中国传统思想的深刻,不是我们简单用现成的语言和思想的理解能够达到的。

为了说明中国传统的整体观,需要转变思维方式。这种转变要费不少笔墨不说,其实是较为艰难的修行。成语“塞翁失马”,是中国古人用塞翁失马的现象描述代替福与祸的概念描述,从而摆脱以概念来论说事物的思维方式,非常高明。如果能够利用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名词而摆脱成人、成己、成万物的概念,来理解成人成己成万物的整体观,的确是不容易的事。

三、成人成己成万物与天地之大德

天地之大德曰生。——《周易.系辞下》

天地最伟大的德是创造了万物,这就是老百姓说的“上天有好生之德”。道之体,恒常不变,道之用,能生万物。道而生虚空,而有天地,天地造化万物,这就是天地最大的德用。能顺应天地造化万物之德,而将成人成己成万物作为一体而实行之,就是天地造化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天地大德的体现,而天地造化万物的大德,乃是大道的道用。若能在日常生活的各种关系中,去成人成己成万物,归根结底就是修天地之大德,就是修大德以证大道了。

结语

香河老人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做人的道德楷模。一个道德楷模,一个成人成己成万物的整体观,放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光芒。

赞曰:

心量大事胸怀宽,不行小道窄路边。

成人成己成万物,专重中华整体观。

为什么在人伦关系的修行中也可能见性?

人伦有五种关系,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种关系。儒家处理这五种关系总的原则是“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人伦五常。

现在没有君臣关系,但还有干部之间关系、干群关系、同事关系等,名称改变后仍可以沿用这五种人际关系。因为这五种关系是我们社会的核心,因而才有“常在”的理由。

有人说,各种人际关系中,做个好孩子、好爸妈、好媳妇、好丈夫、好奶奶、好公婆、好爷爷、好姥爷、好邻里、好同事、好领导等,顶多也就是当个好人而已,连圣人都达不到,怎么能以这点小德行证得大道呢?

不能简单这样讲。这要看在人际关系中修的到底是什么和修行程度的浅深而定。

一、“心物一元”

老子学问的核心是道和德,这是中国从上古文化延续下来至少五千多年来的传统。道与德,道是讲体,德是讲用。后来所讲的“仁义”,是道德的支流。上古的时候,也有“仁”和“义”这些名称。但是,上古最重视的是“道”与“德”,“仁义”是“道德”的一种应用。

我们现在一提中国传统文化,就提到孔孟之道,其实孔孟之道是个很小的范围。老子讲的“道”的精神,是渗透在每一家学术里面的,尤其它包含了宗教、哲学、科学。诸子百家,一切传统文化统统在“道”里面。

古代讲道家,是“黄老”并称。“黄”指黄帝,“黄帝”其实是代表上古文化的总汇。“老”指老子,“黄老”就是从黄帝到老子这个范围形成的原始文化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道”。儒家的孔孟之道是从这里面分衍出来的子系统。

老子首先提出形而上的本体——道。形而下的一切,都是“道”的用——德。《道德经》讲的是“心物一元”。所以明白了《道德经》,明白了心物一元,就会知道修德与证道,本来一致。但为了叙述方便,还有修行程度的深浅,所以还是单用“道”与“德”来解释。

如果站在“心物一元”的高度来统领人际关系中的修行,将是另一番风景。

可见,民间所流传的观念,很多都是从道家老庄观念变化而来,是从“心物一元”文化演变下来的。这一点,我们在解读香河老人的时候是需要注意的。

我们谈香河老人“修好”,做人和修良心是一体的,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老人常说“咱就是修好”,一句简单明了的“修好”,里面修心与做人、道与德都在其中了。老人是在日常的人伦关系中修“心物一元”大道,高屋建瓴,气概非凡。这种“修好”与社会上的道德观念不同,与做善事甚至慈善事业不同,与孔孟之道也有差别,不能以社会的做好事等慈善观念、道德观念和孔孟之道去圈限香河老人的“修好”,抹煞其广大而深刻的内涵、牺牲其中的慈悲和智慧这两个核心,剔除其中离苦得乐、解放生命、升华生命的根本内容,从而将老人的“修好”完全曲解。

所以,我们不要被不同文化中的名词所障碍,要知道这些名词后面的真实义,抓住实质的内容,才算了解了这些文化。

道之玄妙,在于无处不在。人们喜好追求高大上,忽略道在平常处、在低下处、在人际关系处。如果能够在平常处、低下处、人际关系处去“格物”,“至知”其中的道,就是实际的修行。人伦关系,各有其道,只要从自身上下手,抱住各自的本分行事,实实在在,无己成人成物而己成,精诚所至,就能身空无我,心空无欲,如此,必能性空自明。可惜的是,有文化的瞧不起没有文化的,说他不懂道理;没有文化的瞧不起有文化的,说他虽然认识道理却不去实行。都在挑别人的不是,不在自己的本分上下功夫,如此怎能不把道走歪呢!

二、“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书经》载,舜帝对禹王说:人心唯危,道心唯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的心有两重意义,发于物欲意味人心,人心易私、难公,故危。发于天理意味道心,道心易昧、难明,故微。唯有精诚内省,守之以一,使道心为主,人心听命而无过与不及的错误,才能坚执中道,开显大智。也就是返回自性,得道(参见牛实为教授《人性与生死的秘密》)。

所以,能否由所谓的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五常)的处理中,做好人,做到明心见性的地步,完全看是否“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了。如果能做到极致,止于至善,修得了天地之大德,则得到了明心见性的钥匙,从此就能打开道的大门。

平民百姓的生活,深处人伦关系中,这是人最经常的活动范围,在这些活动中能够修行,应该是最有效的修行、最切实际的修行了。“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人而不在人的活动中觉悟,却妄想到世外的什么地方去(其实也根本去不了)觉悟,就像到处找带犄角的兔子一样枉费心机,怎么可能觉悟呢!

所以,平民百姓能于日常生产和生活细行小事中,起心动念处,严格律己,谨慎行持,清净六根,惟精惟一,始终如一修德证道,是条切实可行的道路。

结语

香河老人肯向人际关系中追究大道,在自己的本分上下功夫,唯诚唯精,贯之以一,难能可贵。

赞曰:

道德体用相辅成,心物一元理澄明。

肯向人际究大道,惟精惟一允厥中。

香河老人与共和国楷模

香河老人不是共产党员,不是英模。但她的言行,透射着中华民族当代英模的风骨,体现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看到了雷锋、王进喜、陈永贵、焦裕禄等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影子,看到了老百姓说的万古不变的良心。

一、共和国楷模——雷锋、王进喜、焦裕禄、陈永贵

雷 锋(1940年12月18日——1962年8月15日)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

焦裕禄(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

陈永贵(1915年2月14日——1986年3月26日)

他们是新中国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学解放军那个时代英雄人物的代表,雷锋精神、大寨精神、大庆铁人精神、人民公仆精神,激励着新中国一代又一代人,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英雄精神。他们的豪言壮语至今仍掷地有声,感动着广大群众: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拧到哪里就在哪里闪光”——雷锋

“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

“一(旦)住院,听到的见到的都是病,跑进了病圈子,轻病也能重三分。工作的乐趣可以驱散疾病的痛苦,这样对战胜疾病反而有利” 。“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不达目的,死不瞑目!”——焦裕禄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干部干部,就要先干一步,不先干一步,就不能当干部!”“要想山河变,大干苦干加巧干”,“救灾三不要”、“国家是我们的国家,集体是我们的集体,人民是我们自己的人民,我们自己能够战胜的灾情,能够办到的事情,为什么要依赖国家呢?”——陈永贵

他们遵照毛主席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无我,完全地付出。

他们个个都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是中国人民给予他们做人品位的评价。高尚、纯粹,是形容词,后三者是做人的品位。有道德,有益于人民,是高度的评价。

二、普通农家妇女——香河老人

香河老人不是当年的英模,只是一个非常普通、默默无闻的农家妇女,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和豪言壮语,但也有耐人经久品味的大实话:

(1)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对着口,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

(2)遇事要替别人着想,不要替自己着想,更不要光想着自己。

(3)修好就是要记住别人的好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恩报不尽,天地恩报不完,救命之恩没法报”。

(4)“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别把它看得太重”。比钱重要的是德行,是良心。“人活在世,不能有贪心。”“咱修的是好,怎么能有贪心,更不能想占别人的便宜啊!”

(5)咱修的是好,要心里明白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一丁点儿都不会差。人在做天在看,“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

香河老人遵照修良心做好人的信条,五十年如一日地“就是修好”,成了好媳妇、好儿媳、好妈妈、好奶奶、好婆婆、好邻居、好乡亲、德被乡里的好心人,真像雷锋说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就在哪里成为修心做人的榜样。这些都是无私无我,是全面付出的德行。

老人做到的这些个“好人”,以己示人并相机劝教别人成为的那样的人,都属于有益于家庭、有益于邻里、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后人的“有良心的人”。

有良心——这是做人的品位。良心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和老百姓的心中,占有最高的地位。哪个社会、哪样的领导不喜欢这样有良心的好人啊!有良心的人,与前面“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可以有一比。有良心是老百姓的用语,是老百姓的大实话,也可以看做是老百姓对好人的最高评价了,圣贤也不过如此。这评价尽管不够“时髦”,也不大“响亮”,但却可以超出时代的局限,历经时代的沧桑而不失颜色,历久而弥新。

结语

通过上述对比,可以看到,香河老人透射着新中国英模的时代风骨——无私无我、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体现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老百姓说的万古不变的良心。

赞曰:

香河老人与楷模,服务社会无自我。

全心全意为人民,修有良心生美德。

香河老人与儒学经典

香河老人没有念过书,对儒家《四书五经》、《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经典,既不会读,更不会写。但她老人家的行为,却跟儒家思想的精华完全契合,甚至可以说,某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与《礼记·礼运篇》的对比

儒家非常著名的一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篇》。天下之为天下,是指包含所有人及其环境在内的整体。自三皇五帝以来,天下为公寄托了中国思想家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道德情怀和价值信仰。

香河老人如何修良心的18条,都与天下为公相应。只看这一句,“遇事要替别人着想,不要替自己着想,更不要光想着自己。”与上句大道为公相对比,我们则可以说,香河老人“为众之付出也,无我无私”。

二、与《大学》的对比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人之学的宗旨,在于光明人本有的“明德”;在于使人日日进步,更新自己;在于做人做事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这是《大学》的三个纲要。

香河老人说的良心相当于明德,修良心相当于明明德;“修好”就是日日进步,更新自己;做好人就是做人达到至善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这段是说,修身、正心、诚意、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大学之道”的八个条目,都以“修身”为本。多少年来提倡传统文化的学者、以及一些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修齐治平”以修身为本这一思想。

香河老人的修好,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修身。老人“咱就是修好”,直通儒家的根本,真正抓住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正心、诚意、齐家比较好懂,老人做好媳妇、好儿媳、好奶奶、好妈妈、好妯娌等的齐家、“齐村”,修良心做好人的言行里面,到处都体现18条的内容。

3)“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这里讲的是修身在正心,怎么把心放正。如果有愤怒、有恐惧、有喜好、有忧虑,只要有一样,心就不能放在正地方。

香河老人积德行善,知足常乐,无恚无嗔,无欲无忧,啥事都顺其自然,没有了四不正,不就是把心放在正地方了吗?

三、与孔子“九思”的对比

1)孔子的“九思”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这是孔子提倡的行为规范,已经到起心动念的细微处了,这九个思对一个人的修养来说很重要。

视思明是说观察事物,要彻底明白。香河老人连因缘果报规律都观察的明明白白,不是超过一般的明白了吗?

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是说听人说话不偏听偏信、与人言谈温文尔雅、待人体貌恭敬谦和。曾访谈到香河老人不用视听而知道他人行为和思想的例子,如此明、聪,不是很高了吗?老人“从不与人争吵,也不争辩,总像是处在‘弱势’地位”,不是尊重别人、心怀谦下的体现吗?

言思忠是说诚实的做人态度。老人是以心换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难道不够诚实吗?其实是超出这个层次了。

事思敬是说做事认真,兢兢业业。老人人生的各个角色都做得那么好,都是榜样,难道不是事思敬?

疑思问是说不耻下问,老人不会农活连孩子都问,不是都做到了吗?

忿思难是说当愤怒要暴发时,要想到会有灾难性的后果,这样来防止冲动、恢复理智、避免灾难。老人“修好”连嫉恨人的嫉恨心都不许生起,说“咱修的是好,哪能嫉恨人呐”,修到这个份上不是超过孔子说的了吗?

见得思义是说,面对可得的利益时要想到是否正当合理。老人一事当先,替别人着想,不替自己着想,完全是付出,不见有“得”,就没有义不义的问题了。

总之,香河老人是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处来修行的,也是“入微”了。对比孔子九思的“入微”,老人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九思的境界了。

2)唯识论的分析

唯识学《百法明门论》立五位百法,以总括宇宙万有(五位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百法是:心法八种,称八个心王,是识的自性,心所法五十一种,简单解为心理功能,是识的所属,色法十一种,是心法、心所法之所变,不相应行法二十四种,是心法、心所法和色法的分位,也是与心色皆不相应的法,无为法六种,即前四法的实性。合之为一百法)。

要明白起心动念,就要知道意识如何运作。意识的功能是了别境况。作意、触、受、想、思,与我们的识同步活动,所以叫遍行心所。意识活动始于作意,当意识对应外境时,六识相继有五心产生:率尔心、寻求心、决定心、染净心、等流心。

作意是警心,好比看门人,外境有了情况,它马上警觉,通知相关的心法、心所法起作用。在没有分别境况之前取得境相,就是率尔一念心,接着是意识对这样境相的寻求心。如果是过去熟悉的,立即可以决定境相是什么,如果是生疏的,需要诸多的寻求,然后才能决定,这就是决定心。没有修养、没有信仰的人,他考虑的是这个境况对自己的利害关系、个人得失;而有修养、有信仰的人,则有如理作意,会考虑善与恶、道德不道德这些事,而斟酌自己的行动,尽量减少过失。这就是染、净心了。决定心已了知境相差别,染、净心也已明确取向,于是住善住恶,悉数定了。当然有信仰有修养的人还在凡夫的时候,不是没有贪嗔痴,而是贪嗔痴少了,贪嗔痴是染。而圣人则是“明相应触”,有智慧、有慈悲了,超过善恶、道德不道德,没有贪嗔痴在里边,这是净。等流,等是相等、一致,流是相续,等流就是前后状态一样,没有改变。这就是率尔、寻求、决定、染净、等流心的运作过程。而修行的功夫是如理作意。时时如理作意,就能成功,但在烦恼里很难如理作意。

比如来了一个人,作意首先警觉眼识,眼识马上取得境相,这是率尔。意识对此境相开始寻求,一看熟悉,原是某某,这是决定。想到某某对自己很好、不好或者不是好与不好,由此产生爱恨或平静等心理,这是染净,转而眼神也跟着同步变化。这种状态延续一段时间就是等流。

香河老人与孔子对比,发现有很大不同。以孔子的九思作意,还不够“如理”,达不到无烦恼、无我。比如忿思难,前提是忿的烦恼已经生起了,忿的外在条件已经存在,内在的染心已经开始现行。觉察到忿生起,想到产生灾难后果,意识到要去压制忿,使其程度减弱或消失,但也可能压制不住。因为忿的外境、忿的种子都在,种子已经起现行了。染心已在,感觉到忿以后去压制,这种后发制人的做法,实行起来相当难,因为在忿的烦恼里,“如理作意”很难进行下去。而以香河老人的“修好”作意,则如理,作意心所不会通知忿等烦恼心所生起,这时是智慧、慈悲的善心所起作用。这种先发制人的做法是净心。一个心有染,一个心为净,这是二者的重大差别。

按“修好”来净心,没有贪嗔痴升起,则现圣慧。圣人不做无意苦行。

再者圣人不怕死,即使让他死也不做不该做的事,也要坚持做该做的事。香河老人不怕死。文革初虽然不许她再给人治病,但白天不准看她就晚上给乡亲们看病,她说,“哪怕让我第二天就活不成,别人有病,我也得给治”。不要小看了这句话,这与社会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有很大不同。一个是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即使让他死也不做不该做的事,也要坚持做该做的事;一个是做事并没有明确此事该不该做,只是在做事情的时候,不怕困难和死亡。所以不可把二者等量齐观。

孔子讲成圣之道,孔子的圣人,却有不少凡俗之处。而香河老人讲修好之道,她在凡世做人,我们则看到很多成圣之行。

四、与孟子“四端”的对比

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的四端说,是追究仁义礼智四德的源头。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人皆生而有之,其发起作用,就得到仁义礼智这四种德行。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在佛学中包括在心所有法里面,对应了几个心所法。

香河老人把仁义礼智等源头归为良心,而直接在细琐的生活小事中修出良心。老人修心,心对口、口对心,诚而直,行实践;孟子四端,追源头、阐思想,析而明,宏理论。二者相得益彰。老人抓住比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心更为基本的良心,修到根本处,而且做得很实在。

五、与《中庸》“诚明之论”的对比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的这段名言,讲述自诚明的重要。达到自具的诚,就会自然而然地明悟真理(这就是智慧的显现),这是人天然就有的本性;由自明真理而内心就显现自诚,这是教的作用。自诚与自明,二而非二,一又非一,这诚明是自然法则——是天道和人道运行的共同法则,核心在诚,诚的背面就是明。能秉自诚自明的天性而行,就是自诚明的人。这是笔者对这段话的理解。因为自诚明是自然的法则,所以无论是哪里都提倡一个诚字。

香河老人修好贯穿的红线就是真诚。真诚发愿、真诚践行诺言、真诚做好人、真诚修良心、真诚待人、真诚向道士学医、真诚学王二奶奶、真诚信奉观世音菩萨、真诚忏悔过错、真诚教育亲人……。真诚就感人、就感天地动鬼神,就能感得天人合一,从而人与道合。真诚从来就不是与道分离的。香河老人有那么多的不可思议功能、智慧(如,谁到寿没到寿,一搭眼就知道)和力量,从哪里而来?就从这诚字而来。至诚而明可以说是香河老人留下的法宝,“诚”是上天赋予我们的自然法则,不可不察,不可不信,不可不实行!

无论我们是生而知之,还是学而知之;无论我们是当下顿悟,还是努力后得的渐悟,无一不是真诚的结果。真诚就能获得智慧,真诚就能获得成功,一切弄虚作假、偷奸耍滑、阳奉阴违,虽可能得逞于一时,到头来终究自食恶果。所以说诚是智慧之源、成事之本、道场之基。这就是我们讲诚的根本原因所在。

结语

香河老人虽然不识儒家经典的文字,但其所言所行,其境界,不与儒家思想的精华相违,有些地方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赞曰:

礼运倡导天下公,大学修身意诚中。

九思四端细微处,不及老人五句经。

香河老人与王二奶奶

香河这块神奇的土地,孕育出诸多精英。张中行等很多文化名人和能工巧匠,都出自香河。香河人杰地灵,薪火相传,果然不虚。

香河曾经孕育出了著名的王二奶奶。现在,在京东各县,特别是香河县,广泛流传着民间肉身成圣的王二奶奶的故事。

一、王二奶奶的故事

王二奶奶生于明朝,香河县城东南乔各庄人,嫁于城南雀林院的王二。婚后不久,王二就被雀林院地保佟亮抓丁充军,以后再没回来。王二奶奶领着王二唯一的亲人——十来岁的小弟弟(后来人们称他为小豆倌)磨豆腐艰苦度日。王二奶奶纯朴善良,乐善好施,一年爆发伤寒,她以豆浆救人,喝了她豆浆人的病居然能够好起来。一日,见门口有饿昏的老婆婆和孩子,王二奶奶拿出仅剩的一瓢豆浆,喂给二人喝。老婆婆喝“呛”了,把豆浆吐回到瓢里。王二奶奶和小豆倌喝下这吐回来的豆浆充饥,夜间他们都梦见老婆婆化为观世音菩萨,孩子化为善财童子。观世音菩萨从净瓶的柳枝上摘下一片柳叶丢给王二奶奶,柳叶化作金针。从此王二奶奶功力大增,医术卓绝,领着小豆倌骑着小毛驴走遍京东十几县,于兵荒马乱,瘟疫横行之际,活人无数。后来王二奶奶骑着毛驴到了丫髻山,修铁瓦殿,住山修行得道,最后在娘娘顶留下肉身,飞升成仙,一时传为佳话。这就是流传于民间观世音菩萨点化王二奶奶成道的故事,其中王二奶奶揭皇榜治好清朝皇帝顺治母亲的病,为百姓讨回京东十几县被圈的土地,就是其中的段子。

王二奶奶在香河有很大影响。每年阴历四月份,很多香河人都到平谷丫髻山赶庙会(称北山庙会),给老娘娘(碧霞元君)、金花娘娘、王二奶奶进香。丫髻山现存同治、光绪时期的碑刻中,有多块碑为香河县人所立,表达香河人“斋戒薰沐,一心报恩”,“期于圣德之不忘,善念之永持,以诚不朽”之意。《香河县志》载,在乔各庄和香河县城东,曾建有娘娘庙、王二奶奶祠堂和豆倌庙,20世纪50年代拆毁。

王二奶奶肉身原在丫髻山娘娘顶,后移到黄花顶,之后不知所终了。现在,丫髻山娘娘顶斗姆宫,供有王二奶奶的塑像。

王二奶奶一生几乎都在为他人、为百姓忙碌,使得丫髻山道场名声大振。将一个偏远的小庙,变成明清皇家道场,又变成闻名遐迩、香火旺盛、河北省四大庙会之一的大庙会,实有王二奶奶功德感应的作用。

王二奶奶的事迹经过反复流传,已经成为神话。王二奶奶也成了香河人民心目中的保护神。

香河文联原主席尹玉如先生的岳母与香河老人同住胡庄子村,尹先生写了不少有关王二奶奶的民间文学作品。尹怀利据怀柔县令吴景果编纂的《怀柔县新志·庙寺》记载的“修铁瓦殿”一事发生于“嘉靖中”的这个事实,推算王二奶奶最早生于公元1443年(即明英宗正统八年),假定王二奶奶活了140岁(民间传说),则她最迟卒于公元1626年(明熹宗天启六年),但故事中有不少王二奶奶清初时的事迹,所以可以认为王二奶奶是明中末期和清初时期的人。

二、香河老人以王二奶奶为榜样

听王二奶奶的故事,一般人听完也就过去了。香河老人不是这样,她把故事中的王二奶奶当成了榜样,照着做,转成了自己实实在在的修行。老人称自己的修行为“修好”,是发了“修好”的愿的。这种转化本身就是智慧和修行功夫。能这样做说明,香河老人远非常人可比。

1)信。在香河口口相传的王二奶奶,由故事而渐成神话,但香河老人从没有把这神话当成假话,她从小就对王二奶奶的事确信不疑。这说明她心地朴直,诚实无暇。香河这“四水汇流,民风朴厚”的一方水土,养育着这方实心眼的人。

2)愿。要成为故事中王二奶奶那样的好人。香河老人最喜欢两幅画,其中一幅画是从挂历上剪下来的“抗日小八路——小柱子送情报”,上面有一个叫小柱子的男孩牵着一头毛驴给八路军送信。香河老人把这画看成是王二奶奶的小豆倌和那头小黑驴,贴在墙上,不让孩子们动它,足足贴了五、六年。她自己也常常一个人坐着目不转睛地看着这幅画出神。说明王二奶奶是她心目中的榜样。

现在的说法叫立志,传统文化里这叫发愿心,她要成为故事中王二奶奶那样救苦救难的人。这救苦救难的大慈大悲之心,在佛教里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内涵,是修佛发菩提心过程(欣上厌下心、出离心、四无量心、信心)里面菩萨发的四无量心。学王二奶奶,也充实、深化和广大了香河老人修好誓愿的内涵。

3)行。香河老人学王二奶奶,化为她“修好”的行动,就是修良心、做好事、做好人。治病救人,急人所难,积功累德,德被乡里,为乡邻称道。

当年白庙村有个道士,医术高明,香河老人让丈夫常常把道爷请回家中,经过几年的功夫,悉得老道医术和医德真传。

老人善用手指、银针、梅花针治多种病症,尤其是治小儿诸症、疑难杂病。乡亲们称“扎神针”,老人的儿子回忆说,还有“十三针”。据查,药王孙思邈有著名的鬼门十三针,目前国内有以十三针命名的专门诊所和医院以此针法治病,据说已经传承了几代。老人还会“祝由科”等现代很少人知道的中医奇门。

香河老人的医术高超,被乡邻广为赞誉。村里和附近几个村没有她没给瞧过病的。老人看病不收钱,给人看好了病自己也不说。

举几个老人治病神奇的例子:一个是治好了一位无精打采神智模糊的邻居的病,方法简单,两次而愈,没有花费一分钱,令人叹服。这位邻居曾在北京、天津治疗多年而没有治好,不曾想被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妇女给治好了。

老人即使在逆境中(如文革初被批判),也不计前嫌,为批判她的一个邻居的孩子急救。说,“救孩子要紧,快把孩子抱进来,大不了我明天再撅着去”。无私之心,以德报怨,感人至深。十三针下去,果然孩子转危为安。

老人用鸡蛋治病,也堪称一绝。一位乡亲就盼生儿子,可是连生了七个闺女也没生出儿子,找老人给治治,到底是啥病。老人精心准备了九个鸡蛋给她调理,吃完这九个鸡蛋,果真有孕,生了个大小子。还有一位乡亲,连生仨姑娘后,找老人给调理,老人也是用了九个鸡蛋,使她连生了两个男孩。香河老人给谁治好了病,从来不跟家里人讲,都是后来乡亲们自己谈起,家人才知道。九个鸡蛋的故事,也是那两家人自己说了,笔者才知道的,觉得很奇妙。

4)果。修成肉身就是其中一个有形有相的果。

总之,按照修行“信愿行果”几方面的实际内容看,香河老人自觉、主动学习王二奶奶,是一步一个脚印,实实在在实行的,并且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功。香河县文联原主席尹玉如先生当年曾对考察老人的笔者说,香河过去出了个王二奶奶,现在又出了个杨四奶奶(香河老人丈夫排行老四,后来村里称呼她是杨四奶奶)?!

三、王二奶奶与香河老人的对比

王二奶奶:

农家妇女,做豆腐谋生;

菩萨心肠;

乐善好施,金针治病,救苦救难,功德巍巍,德被京东十几县;

成就肉身。

香河老人:

农家妇女,杨家也做豆腐;

良心对人,慈悲助人,做好事、做善事,成好人;

乐善好施,银针治病,急人所难,德被乡里;

留下肉身,昭示后人。

通过对比,可清晰地看到,二者极其相似。

结语

香河老人说过,“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要让香河知道,还要让全国知道,最后要让全世界人知道”。这就是老人的一个预言或者是宏愿吧!

如何实现?答案应该就在“渗透在灵魂里、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咱就是修好”的里面!

香河老人学习王二奶奶这件事,再次说明:心诚则灵。成语还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佛家道家的语言是“直心是道场”,修行的故事则是“狗牙变成舍利”,韩愈劝学篇的说法则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至诚而明,当是香河老人修行的真传。

赞曰:

王二奶奶已成神,今见修好胡庄村。

精诚所至金石开,柳暗花明又一身。

香河老人与《道德经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全面阐述了作为宇宙的最高存在、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生行为的总规则的道(道之体),阐述了德(道之用),以及道与德的关系。《道德经》文义深奥广博,是人类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香河老人不识字,也没有读过《道德经》,但她体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一生行善积德,做人修心,贫困艰辛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以一羸弱之躯,得以成就辉煌的生命奇迹,实在与老子清净自正、无为自化、取法自然、归真返璞的思想相通。

一、道与香河老人修的良心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章》

如果道能够言说出来的话,那它就不是真常不变的道了。在道家的文化里,道是宇宙人生最根本的规律,是最高的存在,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道与香河老人修的良心,是什么关系?

在中国,不同的文化里面,对心,尤其是对良心,有多种不同的解释。有解释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的;有解释为善良天性的;朱熹则将良心视为宰制人心的“道心”;王阳明将良心看作澄澄朗朗的“本心”;还有将良心解释为好心的,等。这些解释都需要再进一步的解释。比如说良心是好心,就必须还要说明什么是好。对一些人是好的,对另外的一些人可能就是坏的。是做点好事叫做好呢,还是有时候不做好事更好呢,是成人成己成万物好呢,还是如唯识学所说,净化八识,转识成智为好呢(唯识学将第八识解为心,第七识解为意,前六识解为识。八识有染、有净,需要转识成智才能成正等觉)?

香河老人如何理解良心,取决于她对良心的证悟程度,我们不得而知。但根据老人的言行,可以与儒释道经典进行一些对比和分析,从而做出我们粗略的解读。

在百姓心中,良心则是最大的天理、最高的存在了。在香河老人心目中,也应该予以认可。

根据老人的言行,良心当然应当包含随顺天地造化万物大德的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含义在内,良心其实就是道的体现。

应该包含自净其意的净化层面的意义。

还应当包括万古不变的意思,和“不可言说”的色彩。

香河老人的“修好”,应当是把良心放在最高的位置,以良心这心目中的最高天理、最高存在、万有的本源,与道家的道相对应。当然这良心与儒家的明德、佛家的自性或佛性也是相对应的。

关于良心简单说这几点,在后文香河老人的信仰中,将继续对此解读。

二、老子的守静笃与香河老人修良心18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道德经·第十六章》

老子特别注重笃静,因为在那样的宁静中,能够观察清楚万物的循环往复,能够回到生命的不生不灭的原本状态。知道这不生不灭就是明明了了的智慧,就能一切都顺其自然,包容、成全、自然而完全合于道,终生避免危险。否则就会妄作,得凶险的结果。

香河老人修心的18条,都是去除烦恼(贪嗔痴慢疑)、扫除影尘、净化自我以达无我的静心功夫。这些话对应“明”,对应“容”,对应“全”,对应“公”,等等。总之,修心才能合于道、“没身不殆”。

香河老人不认识道德经的字,但她老人家的修为,与老子这段话清净自心的功夫是相应的。司马迁说老子是清净自正、无为自化。香河老人通过修好而清净、而自正,通过发愿,修好而成习惯、而自然修好、无为修好,自得良心的开化,不也是对司马迁这句话的注释吗!

三、香河老人静中观察一例

与老人关系最近的三女儿说,经常见老人两眼微闭不蔫声地坐着一动不动。一次,她好不容易把老人推醒,老人却告诉她,“以后见我这样,不要推我,不要打扰我”,又接着说了几遍:“你瞧这人成天有多苦!”

香河老人一动不动,不是女儿以为的睡着了,而是她在静中观察,观察的是人生,发出的感慨人有多苦,这是观察的结论。对此做两点分析:

(1)谁不知道天有春夏秋冬,人有生老病死呢?香河老人自己吃的苦还少吗?但这只是表面的现象。若修行止观,则不可停留在表面上。要深入地观察这生老病死的现象,这样才可能见到生老病死现象背后的真实,才有可能转凡成圣。用术语说,就需要加强第六意识的寻求分别和伺察分别,即修四寻思智、四如实智。有了这样的智,才能透过世俗现象的遮盖而见到第一义谛。换个说法是,只是心里面寂静那是止,如果加上深刻的观察和思维,心在禅定,就“能知世间生灭、不生灭法相”,得“无生法忍”。香河老人这一句感慨,说明她对“人生是苦”有非常深刻的观察,说明老人是修止观,或修禅定的。

(2)这句感慨说明老人不仅对大家知道的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有深刻的观察,就是对第八苦——五蕴炽盛苦,比如其中行苦,也观察了。五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七苦皆由此生。第八苦中的行苦,还隐含苦苦和坏苦。苦苦就是常人说的苦,下至畜生都能感到。坏苦就是可意的境界被破坏了而感到的苦,多数凡庸之辈都不认识这种苦。事物生灭变化的境叫行。这变化,对常人是不苦不乐的感受,其实就是常人没有感受到“不苦不乐”掩盖下的行苦。当然苦受、乐受也掩盖了行苦,常人在苦乐时更感受不到行苦了,行苦被苦受乐受掩盖。相反常人于中还要坚持认为是我在感受,执着有个自我存在。“又诸凡夫,于自体上,计我我所,及起我慢”。但“一切圣者,观唯是苦”(瑜伽师地论意地之二),圣者观察自身的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苦,都是烦恼,哪里有个“我”呢。

行苦是闻思佛教教理而修行的人,才能观察到的苦。天天静坐的人一旦一天没有静坐就会感到很不舒服,就是行苦的些许感受,以此是否可以想见一下,唯有圣者才能观察感受到的诸行是苦呢?有一个颂说行苦:“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损及不安,愚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

由对人生是苦的观察,进而寻找苦的原因以及解除苦的方法,直到去修行,佛家给出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门,道家指给了笃静观复、归根复命返璞归真的道路。

结语

香河老人一句“你瞧这人成天有多苦”的由衷感叹,是她深刻观察人生是苦之后,流露出来她心里的慈悯和观察人生的智慧。

赞曰:

老子笃静观复根,凤臣冥思无言音。

一声慨叹人生苦,良心与道一共振。

香河老人与吕纯阳的《百字明》

吕纯阳即吕洞宾,道家八仙之一,在八仙中名声最响,号称吕祖。北宋以来,民间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很多。吕祖留下《谷神歌》,《百字明》等修行著作。《百字明》如下: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动静知宗主,无事更寻谁。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吕祖在这里讲的是道家“内养”的修行功夫,我们只说其中最根本的一句。

1)“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这里的真常,当指大道的道、不可言说的道。在以道应于万物过程中,注意不要被世间事物所迷、所转。

修行就两条大路,一条修功德,去一切恶,行一切善,体现慈悲救世精神;另一条修智慧。功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按《维摩诘所说经》是八个字“功德智慧,以修其心”。

香河老人以做好事、做好人积功累德,以修良心而开发智慧,来践行二者的,时时、处处、事事心对口、口对心,活在世间、而清明于世间。

2)“心能转物”

与“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相对应,佛家强调:功德智慧成就的标志,是心能转物。比如,若做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色身气脉自然转变,立竿见影,就是这个道理。有多少修行功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不修行,心就不能转物,就不能把凡胎转成肉身。香河老人的肉身是修行功德智慧的结果。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但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所以人要多加反省,好好修行,才能归于正道。

老人的乡亲说,老人特慈善。老人是有志向的人,慈悲、自觉而有毅力,上进心极强,见着别人的“好”就照着做。能向白庙的道士学医道,已经难能可贵;把听到的王二奶奶的故事转成自己实实在在的“修好”,已非同凡响。香河老人在人世一生,做人处事,止恶行善,一直修心,以保持那个如如不动、万古不变的良心。本着良心应物处世,而又不使自己迷失在世俗纷繁的事务里。因为心能转物,转凡胎成肉身,也就不足为奇了。至于能把全部的生活转成“咱就是修好”的修行,这“心能转物”的功夫,更是佛祖教导的精华了。

反观我们自己,在观察世间事物时,连“业力”这根本因素一点都见不到,发点善愿都不大有决心,不明自己和芸芸众生因果循环的境况和原因,迷失在假象里而不自知,更不能随时检查悔改自己的过错,以这样的糊涂心应物,只能是迷中的凡夫俗子,实在可怜!

赞曰:

真常应物须不迷,从来做到百无一。

转得事事都修好,凡人成圣不足奇。

香河老人与维摩诘

维摩诘是佛经中的人物,是以居士身来娑婆世界说大乘佛法,帮助释迦牟尼佛普度众生的。香河老人不是佛教徒,可能连维摩诘的名字都不知道,二者怎么能联系得上?

能。他们有内在的联系。试略举一二。

一、香河老人与“众人不请,友而安之”

《维摩诘所说经》佛果品第一,介绍功德成就的与会大菩萨众时,其中一条功德是:“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大意是,大家有事不用去请他(菩萨)帮忙,他自己就会现身于大家面前,做大家的朋友,帮助解决问题,使大家安好。

我们连自己的家人彼此不讨厌就不错了,更不要说做到与朋友、与旁人能够长时间安然相处,更谈不上不请自来,“友而安之”了。为什么呢?因为心性修养不够,德行不够,心太自私。所以应该深切自我反省,加强修养才是。

对比这一条,香河老人是如何做的呢?

村民尉成才的岳母说,“那时候,村里人谁有为难的大事小情,生老病死等等,都在她心里装着,你不用找她,她自己就来,口说借什么东西使使,找点什么菜籽,其实,老太太是给你瞧病,帮你办事来啦!而且,她随手抓的药,不管什么,吃了就管用,你说神不神?”

这虽然不能叫“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因为老人的活动范围不大,村里加上邻近村子的人,还不够多,也不够广,不能普遍地称为众人。但叫做“乡邻不请,友而安之”,可谓恰如其分吧!

1992年11月9日天晚上,老人长子在朝阳门外加油站加油时,遇到一个四十岁左右的妇女,抱着孩子讨钱。老人长子心里惦念着母亲的病情,心情焦躁,加之兜里没有零钱,便对随行的妹妹和侄子说,“你们谁有零钱,给她点。”但这两人没有给钱,其中一人还说那个女人是坏人来骗钱的,把人给撵走了。事后,三人谁都没有对他人提及此事,但老人却感知到了。11月10日晚,老人训斥儿女们说:“要饭的不都是坏人,你没零钱,就给个三十二十的,不算啥!”听到老人这话,三人都很惭愧,做了自我检讨。同时也很纳闷:昨天晚上在北京遇到的事情,老人是怎么知道的?还知道的那么详细,怎么连谁兜里有没有零钱、谁说了,什么都一清二楚呢?

这虽然也不能叫“众人不请,友而安之”,因为亲人和亲戚不能称为普遍的众人,训教使之改过也不能叫友而安之。但叫做“亲人不请,教而改之”还是可以的吧!

二、香河老人与“众中尊,广为说法”

《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第二中,在经文“毗耶离大城中有长者,名维摩诘。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殖善本……”后面,写维摩诘居士所成就的功德,其中:

“若在长者,长者中尊,为说胜法;若在居士,居士中尊,断其贪著;若在刹利,刹利中尊,教以忍辱;若在婆罗门,婆罗门中尊,除其我慢;若在大臣,大臣中尊,教以正法;若在王子,王子中尊,示以忠孝;若在内官,内官中尊,化正宫女;若在庶民,庶民中尊,令兴福力;若在梵天,梵天中尊,诲以胜慧;若在帝释,帝释中尊,示现无常;若在护世,护世中尊,护诸众生。长者维摩诘,以如是等无量方便饶益众生”。

这段讲维摩诘居士在所处的各个角色中,都是可尊可敬可贵的佼佼者,并以无量方便而广为说法。这说的是维摩诘“众中尊,广为说法”“饶益众生”的无量功德。

香河老人没有维摩诘居士那么多的身份和角色,我们见到的她只是普通农家妇女。但她在普通人生的各种身份和角色中,都是“好人”,都是世人的榜样,受到普遍尊重和赞誉。

她也没有像维摩诘居士那样有无量方便去广为说法,因为她的生活天地基本就是香河县城淑阳镇的几个小村,以及北京城里大儿子家,就那么些人,虽有方便不能称无量。但老人以己之德行示人的同时,也相机劝导和告诫别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比如,她做儿媳时,是儿媳中的榜样,对待婆母孝敬有加。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在旁,感动得婆母在弥留之际老泪横流。这样的行为,可以说是“若为儿媳,儿媳中尊,示以孝道”吧?这是香河老人“众中尊”“劝示别人”的一个例子。

如前所述,香河老人在各种人生角色中都有相应的身行、相应的言教,都受到普遍尊重。

结语

从上可见,香河老人积功累德,德被乡里,与维摩诘居士,心有相通,行为没有方向上的不同,有的只是程度上的差别。

功德是积累的,积功累德需要时间,需要用身心一件一件地去做。香河老人能坚持修好50年,数十年如一日修良心做好人,直到离世,难能可贵。

赞曰:

维摩居士功德圆,与之心通灵犀间。

八十八年功夫浅,身在香河望灵山。

香河老人与六祖惠能

香河老人可能不知道谁是六祖惠能,但他们有深刻的内在联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基本情况比较

惠能大师(公元638——713年),男,唐朝岭南人,中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住世76年,是中国佛教界乃至世界佛教界、思想界开一代宗风、大名鼎鼎的领袖人物。香河老人,女,河北香河人,普通农家妇女,住世88年,在世时默默无闻。他们两个人差别很大,朝代相去一千多年,影响也无法相比。

大梵天王以妙法莲金光明大婆罗花,供养释迦如来,请为说法。如来受此莲花,无言无说,只是手拈莲花入大会中。大众皆默然。于时,唯长老摩诃迦叶见佛拈花,破颜微笑。佛即告言:“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总持任持,凡夫成佛第一义谛,今方咐嘱摩诃迦叶”。后世以此典故比喻心心相印,默契会心等,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的公案。

禅宗从大迦叶传至三十三代,即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惠能留世《六祖法宝坛经》,是唯一一部称为中国人说出的佛经。《六祖法宝坛经》以经的名字流传,足见六祖惠能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和影响了。

香河老人默默无闻,唯有“咱就是修好”是“口头禅”。这位没有念过书的农家妇女,不是依靠经教的教导,而是直接“修好”,修良心作好人,也堪称世上稀有。这个社会底层普通百姓所提供的修心做人的实例,给世人特别是老百姓,指出了修德以明心见性的一个具体道路,值得世人效法,值得社会有关方面研究和推广。

他们二人都没有读书识字,又都是修行人(面貌不同,一个是和尚,一个是平民),都留下了肉身,这是他们的共同之处。戒定慧、六度功德之所熏修,就是佛教对肉身不腐的解释。

六祖惠能的修行过程,《六祖法宝坛经》的“行由品”已有叙述,但香河老人是如何“修好”的,却隐没在她的生活里,需要挖掘。

六祖惠能留下了一本语录体的著作《六祖法宝坛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香河老人没有著作,她是一本无字的书,写在她88年的生活里。所以解读这样无字的书就存在难度,需要用心去体会。而《六祖法宝坛经》为解读香河老人提供了钥匙。

二、香河老人与《无相颂》

禅宗是不依靠经教、而是直指心性,接引大根基人“一悟便至佛地”的顿悟法门,所以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六祖法宝坛经》中处处都在心性上开示,指明心性之体、用,淋漓尽致。

韶州韦刺史向惠能大师请问在家如何修行时,大师以《无相颂》作答。惠能大师告诫大众,如果在家按照无相颂的要求,从身边的日常事物中直修心性,就像大师惠能在他身边一样。否则虽然剃发出家,对修道也是无益。《无相颂》曰: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说的是凡圣虽别,但心体相同,平等无二。若没有分别心,自身内在与外在统一,就是说人能够表里如一,回归本性,就是心平了。心若能平,心地无非,就是没有贪心、恶心、嫉妒心,没有贪嗔痴了,就是根本戒、心戒、自性戒。有了这根本的戒,一切戒就自然成就,还用在外在的戒的名相上做功夫吗?

香河老人的心中,良心就是最高的存在,良心就是佛菩萨,就是一切。若凡事都凭良心,心就平了。修好就是修良心,“咱就是修好,怎能嫉恨人哪”,“怎能有贪心哪”,“怎能怀疑人,慢待人哪”……,香河老人一心“修好”,修良心,戒的问题自然而然就在其中了。

香河老人从38岁起茹素,一直不沾荤腥,直到去世。即使晚年因病需要吃些鸡蛋,她也只是吃那些不能孵出小鸡的石蛋,而且每逢初一、十五、三、六、九等日子还不吃。老人食素说到做到,毫不含糊,直至临终,这不就是戒吗?

学佛人的一个普遍毛病,是以自己的思想、知识和习性等理解佛的教导。因为我们还是凡人,一切都还处在轮回之中,这样就会把本来是摆脱轮回、回归本性的佛的教导,变成生灭轮回的世间道理,完全歪曲了佛的本意。这就是“所知障”造成的。解决的办法是放下我们自己的思想、知识、习性等,就是放下头脑语言和时间,直接把佛的知见拿来替代我们的知见,相信无疑。直接按照佛之知见去做,去实行,这就叫直心、行直。道德经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佛的十大弟子持戒第一的优波离,第一次为佛理发,佛点拨了他几句,他就在为佛理发的过程中,从一禅而二禅、而三禅,一直到达了四禅的境界。直心是道场,有很多直接验证的实例。《楞严经》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永嘉禅师言:“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如是修行,就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了。

香河老人诚实朴直,对“修好”、对良心深信不疑,发愿“修好”了就直接行动,一门心思地“修好”,修良心作好人。在她人生的各个角色中都尽心做人,成为好媳妇、好妈妈、好儿媳、好奶奶、好婆婆、好邻里、好乡亲、德被乡里的好人等。听了王二奶奶的故事能转成自己实实在在的修行。能将全部生活都转成“就是修好”的行动,修好就是她的生活,这不就是直心、行直吗!按香河老人的话说,就是走到天边也要口对心、心对口,把心眼儿摆到正地方。“心地无疑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半个世纪的“咱就是修好”,禅定的问题也自然而然地就在其中了。

2)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众善奉行,在中国首先是孝,因为“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社会数千年的道统,是人天性的自然流露,是做人的基础,也是成菩萨、成佛的根本。佛家把众生看成是生生世世的父母,佛教要求佛子从孝养父母扩大到报一切众生的恩,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香河老人从小在姑姑家长大,远离父母,常常慨叹“父母之恩报不尽”。公公早逝,婆母在堂时,她以孝敬和宽容之心对待婆母,不在乎婆母对自己如何。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在旁。婆母拉着两个儿媳的手,老泪横流,感谢儿媳。老人常常教导后人,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养父母、报恩众生都是香河老人“修好”的内容。

老子说,失道而后有德,失德而后有仁,失仁而后有义,失义而后有礼。世人失去本来纯善的本体,所以圣人才教人相继以德、仁、义、礼,以回归于道。孔子说:“义者,宜也。”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行无不宜谓之义,指合宜的行为或正当的行为。人的行为如果能耻于为恶,就可称为义。佛法认为遵守伦理道德规范,讲求人格与操守,对上尊敬,对下怜悯,尽自己的力量协助他人,甚至能做到舍生取义,就都是“义则上下相怜”的慈悲之心。以上是儒释道讲的义为德行的诠释。

香河老人上敬下爱,对儿媳、孙媳一视同仁,没有红过脸。大儿媳早逝,老人担起了哺育孙儿孙女的重担。疼这个、疼那个,就是不心疼自己。即使在临终前一刻,站不起来躺在那里也不忘开家庭会,对子孙做最后的教导与嘱咐。什么事都怕认真,上下相怜尽其义,老人“修好”就是这样地认真,一丝不苟。

3)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此处说的“让”,指谦让或退让。彼此不为利益相争,互尊互敬,自然能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佛法认为“忍”是出世间的美德,可以平息内心嗔恨之火,称为“忍辱波罗蜜”。忍是指能忍之心,而辱是指所忍之境,以能忍之心对所忍之境就能防止一切障碍和恶业发生。佛法认为“忍”能成就功德,《佛遗教经》说:“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又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法句经》云:“节身慎言,守摄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强”。若能达到无生法忍,则是修行大有成就了。

香河老人“修好”,“遇事要替别人着想,不要替自己着想,更不要光想着自己”,是起心动念处的“以己让人”,不为己想,而让位给为别人着想。老人常说“吃亏常在,能忍自安”,“啥事不争,甭争个理。争出来管啥用呢?多一句少一句,你不还是那样的你吗”,“没人把那怂人拽过来就揍,啥事你就怂着点”,这都是忍。为啥老人忍病、忍苦痛、忍劳累、忍逆境、忍辱等忍受力特别强?不是因为她的身体强壮,她身体羸弱又是缠足,这样的身体如何能受得那么多的痛苦?这忍一方面不是对自己的压制,而是从心里可怜人,是慈悲的体现;另一方面说明她把这些苦痛烦恼啊都看透了,她有智慧了,所以能坦然接受,无烦恼地面对。所以一个“咱就是修好”,让与忍,慈悲与智慧自然而然地就在其中了。

4)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

常言说,不怕慢就怕站,说的是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若能持之以恒,定会出於污泥而不染,化烦恼为菩提,开出心地莲花。只要精进不懈,凡夫也能成佛菩萨,人间也可建成清净佛土。

伟人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如果一辈子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是最难、最难的话,再加上自净其意,或者换成香河老人的话说,叫翻出良心,岂不是更难了吗?香河老人一个平民百姓,自觉修好,修良心做好事做好人,坚持一辈子,其毅力和精神,如此深而广地“修好”,远非常人可比,值得敬佩和效法。

5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六祖惠能强调“修心”要喝苦口良药、要听逆耳忠言,以修正自己的行为。从善如流,才能够增长智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个人每天都能反省检讨、“三省吾身”、改过,就是有智慧的人。佛法认为,改过是“忏除业障”,净化身心,见诸本性。亲近善知识,除掉业障,心净化了,就是进入圣贤仙佛之道。改过就能窥见本心。窥见本心、窥见自性天真佛了,就是“皈依自性天真佛”。反之,有短护短,更添一短。护短只显示其心不正、其行不直,是障道的因缘。所以六祖在另一首无相颂里面说,“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香河老人说:“修好就要找自个儿的不是,天天都找,没活干的时候多想想自个儿哪儿不对,多‘倒过儿’,改过来,翻出良心。”这才是日常“修好”的真正功夫。

五明佛学院的达真堪布说,“发现自己的错误叫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叫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叫彻悟;改正了所有的毛病叫圆满。没有什么别的开悟、成就”! 按老人自己的说法,敬香“倒过儿”,是为“翻出良心”改过自新。这是直指心性的层面,非常难得。这一点在言及香河老人的时候,不仅不应被忽视,而且是应该深入挖掘和还原的闪光之处。

在临终前的那几天,老人对子孙给予了苦口婆心地教育,揭露了每个人的缺点,进行了直截了当、刻骨铭心、逆耳忠言式的谆谆告诫。那是什么情况啊?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的临终时刻,是身体四大开始分解的十分痛苦之时啊!这也就是一个母亲、奶奶、婆婆能做出来的,是苦口妈妈心、苦口奶奶心、苦口婆婆心、刀子嘴豆腐似的慈心、贤心,更是智慧之心啊!

6)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的要旨,是皈依自性天真佛。一切万法从自性生,自性即自心,自心即真佛,不要舍自佛,而外觅他佛。佛在性中做,行十善、除八邪,转烦恼成菩提,息妄显真,自悟自度。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这些都是说,从自心觅菩提,就无处不是道场,佛法在世间,就在世间觉,邪正尽打却,就“菩提性宛然”了。

《无相颂》所说的每一件都强调自家心地上的功夫,每一件只要不欺于心,就能截断旧习,变化气质,成就人格,进入成佛之道。

香河老人是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饮食男女、婆婆妈妈、相夫教子、接人待物、邻里乡亲的是是非非当中“修好”的,求自心于夙夜饮食、男女衣服、动静语默、应事接物之间,除却积习、心证菩提的。

惠能一千多年前,立教开宗,在大梵寺讲堂传“在家亦得”的无相颂于先,一个“在家”的香河老人修心做人“咱就是修好”于一千多年之后,应之于后,与无相颂所言不谋而合,实在是不可思议。

由此观之,香河老人与六祖惠能的内在联系,只要是有心的人,就都能感知得到。

在人心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假话连连、贪腐盛行、黄赌毒泛滥的时期,不欺于心很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不欺于心”地“修好”,就显得更加可贵。

【丁福保《笺经杂记十四》】

丁福保《笺经杂记十四》说得很好,录于下:

“学者之于《六祖法宝坛经》皆宜诵读之、讲贯之、思索之、体认之。以反求诸夙夜饮食、男女衣服、动静语默、应事接物之间。六祖之所谓心平何劳持戒,吾则求吾心之如何能平。六祖之所谓行直何用修禅,吾则求吾行之如何能直。六祖谓恩则孝养父母,吾则求孝养父母之所以尽其恩。六祖谓义则上下相怜,吾则求上下相怜之所以尽其义。六祖谓让则尊卑和睦,吾则于尊卑思所以行其让。六祖谓忍则众恶无喧,吾则于众恶思所以致其忍。于此六者、无一不致其精微曲折之详、无一不能贴向自家身心上做工夫。以截断其旧习,以变化其气质,虽读此一经而已入圣贤仙佛之境界矣。呜乎。独处不能谨、口诵不能实行、徒以经典梵呗、严饰乎外。伪也。欲以虚伪之善、盖真实之恶。自可欺、人不受欺。人可欺、佛其可欺乎!”。

结语

今天纪念老人,就要学习香河老人,直指修心,在自家身心本分上做工夫。以截断其旧习,以变化其气质,成人成己成万物。脚踏实地地从我们自己的眼下做起。这才叫光大中华文明。

赞曰:

刺史问道大梵堂,六祖答颂曰无相。

千年以后有呼应,修好之人在胡庄。

对家人进行“修好”的教诫和嘱咐

香河老人停止呼吸之前嘱咐和教诫家人“修好”的场面,异乎寻常,震憾了整个家族,也震憾了与此相关的人和领域。

一、你们都得听我的!

1992年11月6日,老人因咳嗽到香河县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肺炎。住院期间,老人一直要出院回家。她说,医院治不了我的病,我在这儿是受罪来了,可儿女们还是依照各自的惯性思维不同意她回家。11月10日上午,老人说,“你们再不让我回家,我让你们一帮子人后悔一辈子!”话说到这份上了,大家还是无动于衷。于是老人就停止了呼吸及心跳(达5分钟之久),这时大家慌了,有的忙着找大夫,有的哭着说,“那就由着您,咱们马上回家去,您千万别这样啊!”听到这话,老人竟奇迹般地恢复了呼吸和心跳,高兴地说:“行,咱们回家吧,快点家去!”家人只好找车把老人拉回家。老人就这样掌握了决定权。

11月15日起,老人多次对晚辈说:“你们要听我的,你们都得听我的!”由此,一切事情都能按照老人说的办了。

人在临终的时候往往自己说了不算,被病痛折磨,常常昏迷着;被惯性的思维支配,盲目着;被亲人、被大夫的意见左右,无奈着。事后想想不知道里面有多少后悔和遗憾,可是都已经晚了,拿石头砸天也够不着,追悔莫及!其中的痛悔自有亲人自己心里清楚。虽然有很少的人当时还算心里明白,但已经身不由己了。自己的死自己说了不算,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

人的出生不由自己控制,但是死亡,香河老人能自己去控制(怎么死,到哪儿去,人们应该关心这些),这本身就说明问题了。能自我控制自己的死亡,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再者,不是人人都清楚自己的去向的,只有很少的人清楚自己往哪里去。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去处,能像香河老人那样明明白白地自己安排自己的“死亡”,这在老百姓里面是非常少见和特殊的。

在那些天里,老人基本是躺着,偶尔坐起来,说话已经很困难。即使这样,老人还是安排了多次家庭会和集体活动,连续几个晚上单独对某个晚辈进行长时间的训导,告诫家人都要“修好”,嘱咐晚辈如何“做人”。

二、没有信仰当不了好人

香河老人平时常说,“人要有信仰,没有信仰当不了好人”。老人临终前几天,又几次强调,“没有信仰当不了好人”。

信天老爷、信玉皇大帝、信鬼神是信仰;信天、信地,是信仰;信天下为公、信共产主义,是信仰;信天国、信极乐世界,是信仰;信耶稣、信上帝,是信仰;信好人、信领袖、信圣贤、信佛菩萨,还是信仰;信良心、信天理、信道、信本性,也是信仰;……;那么老人家说的信仰,到底指什么?读者至此应该都明确了吧。

联想到老人说过的“良心就是佛菩萨”,老人的信仰所指,归根结底,就是良心。

三、以手指心、指口的深意

老人在停止呼吸之前的数次家庭会上,以及在训导教育家人时,做的最多的手势是:先以手指心几下,再以手指口几下,往往都是反复几次。这异乎寻常的动作,说明要表达的事情很重要。动作虽然相同,但不同的场合表达的内容应该是有所侧重的。

在“修好”的角度所指是:修好就是修良心,修出良心。

在做人的角度所指是:走到天边,要心对口、口对心,把心眼儿放到正地方。

在信仰的角度所指是:人人都有良心,良心就是一切,一切都在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

反复的手势,在于强调,千万!千万!切记!切记!不可轻视!不可疏忽!

四、神奇的四个火球

11月16日,家人按老人吩咐用红纸扎了200朵大红花。11月17日下午4时,又依老人吩咐,家里二十多口人聚齐,在院子里将红花全部烧掉。半小时以后,全家人都看到家门外正南方的天空中出现了四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颜色呈玫瑰红色,十分艳丽,直径约2米左右,持续时间长达3分钟。老人长孙问大家:“都看见了吗?”大家齐声回答说:“看见了。”老人长孙转身进屋时,四个火球瞬间消失。家人在看见了这神秘的大火球后,都深受震撼,真正感到老人确实是不一般、非同凡响了,但对看到火球却无从解释。(后调研时得知:不同的人所见略有差别,有人看到了三个,有人看到了四个,大小也不一样)。

佛寺重大的法事活动、重要佛像落成的典礼等场合,常有光团出现,人们眼看的是光团,可是照片所拍到的则是佛菩萨的像。家人肉眼凡胎,所见的只是四个光团。后来,清定上师对此解释为:这是西方三圣来接引老人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佛去了。家人才恍然大悟!

五、五句嘱咐

1)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要信仰天地良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对着口,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

2)遇事要替别人着想,不要替自己着想,更不要光想着自己。

3)修好就是要记住别人的好处,“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恩报不尽,天地恩报不完,救命之恩没法报”。

4)“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别把它看得太重”。比钱重要的是德行,是良心。“人活在世,不能有贪心。”“咱修的是好,怎么能有贪心,更不能想占别人的便宜啊!”

5)咱修的是好,要心里明白天理昭昭、因果报应,一丁点儿都不会差。人在做天在看,“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以上解读的五点,有人认为是老人对后代提出做人的五条标准。还有人认为这是老人留下“修好”的“五句经”,其实老人修良心做好人不止是这五句。

六、找“消炎痛”

11月18日晚,老人提出要吃“消炎痛”,让家里人打开自己随身要带走的几个布包袱(坊间习俗,人临终都要选些曾用的衣物等,给亡者烧了“带走”)翻找。儿女们挨个把包袱抖个底朝天,忙活了好长时间,也没找到。这时,老人意味深长地对家人说:“让你们找药是假,我是让你们看看,在我这包袱里,有没有一分钱,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你们要记住,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能把它看得太重。”面对包袱中一堆针头线脑等日用杂品,家人恍然大悟,失声痛哭。

显然,老人此时要强调的,是比钱财重要得多的德行、良心。

七、打扫家庭卫生

1992年11月19日晨,老人让全家人打扫房间卫生,并对每个人都做了分工,特意安排她最放心不下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清理地面。那几天雨雪连连,屋子地面踩的泥土老厚。两人先是用铁锹铲,后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用冷水擦洗。大冷的天,两人满头大汗,直擦得露出干净的水泥地面。清洗完地面,老人这位拄着拐杖才能走路的女儿,竟奇迹般地扔下拐杖行走自如了。老人临终之时也在为儿女驱除病痛。我们看到母亲对子女的无条件的爱。同时也看到,付出才能获得,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舍就是得,对所有的人,都概莫能外。

八、人人表态,个个过关

那些天,老人经常训人,揭人短处,一针见血,不留情面。因为这是教育的最后机会,时不再来,所以直截了当、痛下针砭。

在最后一次家庭大会上,老人让家里所有的人对以下三个问题表态:一是见也见了,说也说了,到底信不信;二是检查自己,是不是按“修好”去做了,是不是口对心、心对口了;三是今后怎么办。

对这些问题,家人理解的深浅、认识的高低各不相同,可以想象他们的回答当然不尽一致。会议时间很长,直到晚十点半才结束。

老人临终前,面对家人,把自己一生“修好”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展示出来了。她所期望的是,家里人人都能“修好”,人人都能修良心做好人,人人都能翻出良心来!老人让家人个个表态今后怎么办,期待的是大家在面对老人的这最后机会,能发出像老人过去发出过的终生“修好”的大愿来吧?至于家人如何表态,外人无从知晓。

高僧大德在临终的时候,一般要再讲法要,嘱咐弟子。(《坛经》咐嘱品记载:惠能召集弟子说“吾灭度后,汝等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吾至八月,欲离世间,汝等有疑,早须相问,为汝破疑,令汝迷尽……”,“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偈曰……。师说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灭度后,莫作世情悲泣雨泪,受人吊问,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违吾教,纵吾在世,亦无有益。复说偈曰: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师说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谓门人曰:“吾行矣!”奄然迁化)。

与此相比较,香河老人预知时至。1992年8月,在北京居住了16年的老人回到了香河老家。从11月10日起,老人对家人进行上述一连串“修好”的谆谆告诫和嘱咐,对自己留下肉身做了具体周密的安排和有条不紊的生理准备。1992年11月20日,老人又从香河老家回到北京长子家中,为自己留下肉身创造了“空间”和“时间”条件。11月24日晚,老人自己从鼻孔中拔下氧气管说,“我要睡觉了,不需要它了”,随后,就安静地停止了呼吸和心跳,从而开始了将“生命的生物化学过程转换为生命的生物物理过程”,时1992年11月24日22点45分。

赞曰:

念念不忘嘱后人,走到天边口对心。

修好修心做好人,不知谁能发此心!

香河老人的信仰

为如实了解香河老人的信仰,需要梳理一下相关的信息。

一、是蛇仙吗?

有人说,香河老人是蛇仙。理由是,她属蛇,蛇年蛇日生;而且每年冬天体质都很弱,夏天转强。每年两次集中掉皮;胡庄子她的老家里有蛇,不让打,任由其活动。

这是个别人的揣测。

香河老人蛇年蛇日生不假;老人一生体弱多病,这是事实;每年掉皮是新陈代谢所致,这是简单的常识;当院子里看见蛇时,老人不让打,更是她戒杀护生的实情。但这都不是归到蛇仙的理由。

香河老人一生艰辛,残酷的命运打击接连不断,饱尝人间痛苦。不是老人天生就觉悟,而是她经受了苦痛而深受震动,对生死有了深切的观察和感悟,苦痛变成了觉醒,觉醒而发出了照亮生命的智慧之光。那场大病当是老人“悟开”生老病死、敬畏生命、慈爱生命、自觉完善与升华生命的转折点。从那以后,老人“就是修好”,严格律己,修良心做好人。坚持吃素,不杀生害命,直至临终,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未改变。正因为对生命的这种感悟,对生命的敬畏和慈悲,才有了老人的“修好”,有了吃素戒杀的信条。别说是蛇了,就是其他的动物,也都在她戒杀之列。这正是觉悟的表现,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爱,而与蛇仙无关。反过来说,如果真的是什么“仙”,这样“修好”的仙,有良心的仙,敬畏和关爱生命的仙,护生戒杀的慈悲之仙,不是比世间一些好人还好吗!

二、是香头吗?

有人说,香河老人是“香头”。河北一带所说的香头即指巫医、神婆神汉之类。说香河老人是“香头”,这也是一种误解、错解。

1)流传数千年的我国巫文化

巫医,或巫文化在我国流传至今,已有大概不止几千年的历史。下面举两个例子:

例一,“觋以鸿超事而为尧医”。

一次尧行猎,正当卫队长鸿超弯弓搭箭欲射树上的一只大鸟时,传来打道回府的命令,鸿超漫不经心地射出了箭,准备集合卫队。不料大鸟叼住了鸿超的箭,反甩回来,正中鸿超左眼。左右卫士急忙帮助拔箭,箭杆拔出来了,不想箭头却深深卡在眼里无法拔出,鸿超流血满面,翻滚不止。尧急命在附近村中寻医,村民领来一个老者和两个小孩子。老者看了看鸿超,命带来的女孩为鸿超拔箭矢。小女孩先拿出一个钉子钉在树上,然后绕树三匝,用手一指钉子,大喊一声“疾”,钉子即刻从树里飞出落在脚下,众人惊讶。小女孩走到鸿超面前,如前一喊,箭矢立刻从眼中飞出。这时,尧才与老者攀谈,问老者,箭头飞出是何道理?老者说这是“气禁”。万物都有气,气在内一推,孩子用气在外一拉,箭头就会出来。气禁之法可使虎狼百虫皆不得动,鸟不得飞,河水为之倒流。尧请问老者姓名,老者答名觋。尧说,我听说黄帝时有官名觋,你是敬仰觋而取其名的吗?老者答,他正是当年的觋。尧问觋,何以到此?觋答,自从黄帝白日飞升成仙以后,他先后到几个大山里面静修,数百年过去,修仙不成,不能飞升,就回到世间授徒,免得医术失传,刚刚收了两个小徒,女孩九岁男孩七岁,前几天才来到这个村,不想遇到大王。尧说,如果你愿意,还是回来继续当你原来的官如何?觋点头答应。这是觋以鸿超事而为尧医的故事。觋又称巫觋。

例二,桑田巫预言春秋时期晋景公吃不上新麦。

《左转·成公十年》载,“晋侯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于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按故事来翻译,《左转·成公十年》(前581年),晋景公梦见厉鬼,披发垂地,以手击胸,暴跳于地,身高大,形状恐怖,厉声骂道:无道昏君!我子孙何罪?你不仁不义,无辜枉杀,我已诉冤于天帝,请准来取你的命。说罢直对景公掐攫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大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景公害怕,躲入内室,大鬼又破门追入内室,景公恐怖,呼叫而醒,原来是一场恶梦,从此一病不起。当时桑田地方有一神巫,能占鬼神事,景公召请巫人入宫。神巫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这个鬼能不能制服?巫人说:这鬼是先世功臣,是有威德的大力鬼,又正值愤怒之时,制服不了。景公说:那么寡人的病体吉凶如何呢?神巫说:小人冒死直言,主公的病,恐怕吃不上新麦子了。时屠岸贾在旁,厉声呵叱巫人:妖言惑乱国君,主公若能吃到新麦,你当死罪。即刻把神巫轰出宫外。

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有一大夫进奏说:秦国有良医,是神医扁鹊的高徒,有起死回生的医术,现在是秦国的太医,若能请来,主公的病,一定有救。于是就派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良医高缓,来晋治病。秦医未到,景公的病况已经危殆,又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高缓是良医,他来治病,对我们很不利,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躲避到什么地方才安全呢?另外一个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虽有良医,能把我们怎样呢?两个童子说完了话,就从景公鼻孔钻进去,景公惊醒,感觉胸膈间疼痛万分,坐卧不安。高缓来到,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经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不可用灸攻,用针也达不到,药力又不能到达,治不了。景公叹道:唉!太医诊病和寡人梦境相符,真是良医!

到了六月丙午日,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命人献上,吩咐膳夫煮好麦粥,忽然想起神巫的话,立刻召神巫入宫,指着麦粥对巫人说:你说寡人吃不到新麦,你看这不是新麦吗?马上喝令左右推出斩首。巫人死,景公将要取麦粥来吃,顿觉腹部膨胀要大便,急急起身上厕所,忽然一阵心痛,站立不住,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巫觋和桑田巫,是功能高的巫。

据说黄帝之前人跟鬼神“交通”很普遍,也比较混乱。到了黄帝的时候,下令禁止百姓与鬼神“交通”,而委派两名官员分别负责南北两路与鬼神的“交通”事宜,从此普通人就很少能鬼神打交道了。

2)香河老人能感应到神灵,本是修行人的平常事,不必大惊小怪。

妙峰山、丫髻山和北京的五个娘娘庙(称五顶娘娘庙),集中供奉碧霞元君为主的东华神仙(丫髻山在香河北面,俗称北大庙,香河人每年四月初至中下旬到丫髻山赶庙会,丫髻山庙会是河北省四大庙会之一)这些神仙都是受了皇封的。在北京修建鸟巢、水立方的时候,北顶娘娘庙还有神奇的故事流传呢!

“修好”初期的香河老人,就能感应到某些“仙家”和娘娘这类神祇,能看香谱,这是情理与现实中的事,对修行人来说这类“感应道交”的现象,是平常的,我们应该承认这样的现象,可以思考和研究它,但不应该大惊小怪。我们所在的娑婆世界本是人鬼神同居的世界,你感觉不到那是你的问题,不是他们存在不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是无神论者,也不是有神论者,我们只做实事求是者。

三、是入了什么“道门”吗?

有人听到一些只言片语,就判定老人入了什么“道门”,并且一定是得到了“真传”,而“真传”其实就是一句话。然而,谁都说不出他们认为的道门叫什么名字。

这种说法有真有假。说老人有真传,其实那是老人在38岁大病一场将死之时,发愿终生“就是修好”这一句话,的确可以称为“真传”。发愿后老人果真实实在在地将生活的全部都转成了“修好”,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如果香河老人告诉“咱就是修好”,修良心、做好人,给了这句“真传”,如今有几人能诚心诚意去照着做?老人家乡那么多村民,可有几个能学得道爷的医德医术,悉得真传了?香河县那么多人都知道王二奶奶的故事,可是听了故事转成修行的能有几人?修成肉身的除了香河老人,还有别人吗?又有几人能把自己的全部生活转成“咱就是修好”呢?香河老人从小体弱多病,在家当姑娘的时候就有志学医、救人疾苦,后来虽然没有读书,但经过多方自学,坚持“修好”,终于学得医术在身,非寻常医生可比。仅从医学、医术的单纯角度看,香河老人也是一个人间的奇迹。

至于认为老人入了什么“道门”,则不符合香河老人的实际情况。

香河老人没有任何宗教的身份,不是尼姑、道士,也不是佛教、道教的居家之士,有的文章说她是“老居士”,或者把她描写成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的样子,则完全是想当然了。“正门”都没有加入,更别说是进什么“旁门”了。香河老人的修行在心地,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像她这样大心的人,怎么可能加入名不见文献的别样小“道门”呢!

据笔者考察,她根本没有参与任何有组织的宗教性活动,哪怕是与所谓的第二个人的联系都没有。所以,“道门”之说纯属无稽之谈。

香河老人是有信仰的。信仰属于思想范畴,不是组织的形式,二者需要分清楚。

四、诚心信奉观世音菩萨

香河老人在泛神的祖宗、灶王、阎君、山神、土地、城隍、老爷这些农村民俗的环境里长大,自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但她的思想,在信奉观世音菩萨上可以得到如实体现。

1)佛龛“上供观音下供老爷”

香河老人供奉观世音菩萨,简单而朴实:一个佛龛(文革后为一个两屉桌),一个香碗(是茶碗不是香炉),一颗诚心。

佛龛长宽各约一米,门是雕刻的。这佛龛本不是杨家的东西,推断起来,只能是老人从娘家带来的(周家在老人8岁时从香河搬迁到北京,但香河留有老屋,还存放很多东西。老人从小留住香河姑姑家)。这个佛龛在文革初,破“四旧”时被毁掉了。

佛龛“上供观音下供老爷”,即观音菩萨画像在上,老爷画像在下。老爷就是大家熟悉的关老爷关云长,据说成了佛教的护法。画像都是市面上买的。这种简单的供法,与现在有些人家中佛堂富丽堂皇、豪华庄严,根本不能相比。

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有求必应,救七难、解三毒、应二求、普现三十三种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何种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何种身而为说法,使之度脱。观音菩萨圆通之德,普门示现,使一切众生能圆通于佛道。

我们常见的观世音菩萨形象,有杨柳观音、白衣大士、施药观音、送子观音、鱼篮观音、水月观音、洒水观音、千手千眼观音、十一面观音、大悲观音等。

据传,北京两山、五顶娘娘庙里供奉的几位娘娘,围绕碧霞元君这个中心。而这位元君,虽说是道家神仙,东华大帝的女儿,主宰人的生,也叫送子娘娘,但按照传说,也是在观世音菩萨的点化之下成道的,所以也能以普门品加以理解。依据普门品,给予香河老人及时救助、扶持、影响和激励的那些人,比如我们知道的白庙子的道士、王二奶奶、远房的舅妈郝氏、杨家的公公、娘家的爷爷、北京两山五顶庙里的娘娘、九子观音母,等等,何尝不可视为观世音菩萨化身对香河老人的点化呢!

2)以菩萨为楷模,激励自己一心“修好”

老人供奉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菩萨为楷模,像菩萨那样慈悲,像菩萨那样普度众生。

文革初佛龛被毁,村里不许供奉观世音菩萨,也不许烧香,但老人却将供奉深深地埋在心底。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世精神,牢牢扎根在香河老人的心头,无法磨灭。千手千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一直感动她、激励她不停顿地继续“修好”,践行她许下修好的诺言。环境越是不顺,香河老人就越是加强自己的心性修持。

什么是信奉观世音菩萨?香河老人救苦救难的事例(见《一个默默“修好”五十年的农家妇女》的“做好人”部分),就是生动的回答。信奉观世音,也极大地充实、深化、广大着香河老人“修好”的誓愿。

3)敬香与悔过

香河老人经常敬香,一方面是敬仰菩萨,以菩萨为楷模,激励自己一心“修好”;另一方面则是在菩萨前检讨自己的过错,真诚悔过,洗心革面、翻出良心,返璞归真。这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净心功夫。

老人常说,“修好就要找自个儿的不是,天天都找,没活干的时候多想想自个儿哪儿不对,多‘倒过儿’,改过来,翻出良心”。

改过,按毛主席的说法,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灵魂深处自觉闹革命”。按六祖惠能的说法,是“忏其前愆,悔其后过”,“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按儒家的说法是“吾日三省吾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按五明佛学院达真堪布的说法是,“发现自己的错误叫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叫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叫彻悟;改正了所有的毛病叫圆满。没有什么别的开悟、成就”! 按老人自己的说法,敬香“倒过儿”,是为“翻出良心”。这是直指心性的层面,非常难得。

寻根溯源,没有文化的香河老人能练就治病救人的高超医术,当与她经常道“自己个儿”的不是,忏悔改过,直至翻出良心,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奥妙非个中人则不好理解。

在《六祖法宝坛经》的解读中,有将“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当”,解读到“皈依天真自性佛”的高度,可见佛教对忏悔的重视程度。从这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老人在临终前几天,集中对子孙进行最后的训诫,苦口婆心地进行教育和嘱咐了。

4)积善成德,神明自得

韩愈《劝学篇》里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是中学课本里的,至今记忆犹新。老人积“修好”之跬步,致高、致远何止于千里万里!这积善而成就圣心的无数功德,自然能够感天动地,感得神明,所以老人能“神明自得”。有这样的圣心,有这样的积功累德,感得神佛菩萨来加持、西方三圣来接引,当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了。

之所以引用韩愈的这段话,是要强调香河老人至诚而明的实际。

不要以为香河老人就是个简单修好和烧香磕头的农家妇女。她是个少有的好人,除了修好,没事就两眼微闭不蔫声坐那一动不动,如此静心不让人打扰(前文《香河老人与道德经》中已经解读了这种入静的关照功夫,这里不再重复)。修好让她拥有完美的人格,她生气勃勃,满身灵动,满身快乐,满身都是开拓进取的精神。“修好”是她的基本功,修良心是她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不言声”地开拓着灵性生命的旅途,她的眼光、知见、境界、慈悲、智慧,哪里是我们这类凡夫的头脑能想象到的!

5)应该用心来解读香河老人的信仰

香河老人的真诚,集中体现在修心做人行动的实在上。要想了解她,必须深入到她的生活中。她是一本用行动和心写出来的无字书,所以必须在她“修好”的生活里,用心来解读。

如果不是从行动而只是凭流传出来的只言片语解读老人,就太表面化了,必然会远离老人的实际。看重老人几十年坚持“修好”的所言所行,不在只言片语上议论,就不会得出令人遗憾的错误判定。

五、“良心”就是香河老人的信仰

香河老人的信仰联系着中国老百姓的信仰,所以要从中国人的普遍信仰说开去。

1)中国大概有四分之一人信佛、信菩萨。

一些西方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而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一些中国人甚至包括某些“精英”也这样重复着。这如果不是无知,就是在文化上、思想上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污蔑和绞杀。他们立论的基础,是肤浅地认为,只有信仰上帝之类的外在创世神灵才称得上是信仰,而其他的信仰则不能称为信仰。这是非常狭隘和错误的信仰观。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于中国大陆(30%)、中国台湾(28%)、日本(71%)、韩国(23%)、蒙古(93%)等东亚地区以及泰国(94%)、柬埔寨(93%)、缅甸(90%)、越南(50%)、斯里兰卡(70%)等东南亚国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佛教徒人数约有7亿多,占世界总人口的11%。

中国信仰佛教的人数从来没有精确的数字统计,也难于精确统计。虽然受无神论的影响某些宗教信仰被当成迷信或有神论而遭受批评,但佛教并非迷信和简单的有神论,依然有广大的群众基础。根据各种资料和相关数据估算,目前中国大概有四分之一人信仰佛教(估算约3亿多人)。

佛教诞生在印度,传入中国,融入中国,并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儒释道合流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当代中国五大宗教以及民间信仰中,佛教无疑是对中国社会影响最为普遍和最深远的。理解中国佛教,必须清醒地看到其历史之久远、理论之彻底、根基之深厚、人员之众广、阶层之繁多,和其面向现代社会转型所承载的时代使命的艰巨。

2)信仰佛菩萨,就是信自己的本性、信自己的本心。

什么是佛?佛者觉也,是对生命和宇宙达到了无上正等正觉、而智慧与慈悲觉行圆满的人,是回到了人的本心或本性的归真之人。什么是菩萨?菩萨是去觉悟有情的觉悟了的有情。

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佛在性中做,莫向心外求。皈依佛法僧三宝,就是皈依自性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一切都源自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自性,这是佛家三界唯心的洞见。

是信仰内在的本性还是信仰外在的上帝或其他创世大神;是向内心寻求无上的智慧,以智慧彻底解放生命,摆脱生死轮回,得大自在,还是向外祈求创世大神的拯救才能回到天国?这是佛教与神教的根本区别。信仰人人具有的本性,这是称佛教为“不是宗教的宗教”的根本依据。清楚这一点,就可以明白,何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样的佛教语录,在中国传播的那么普遍;也就可以明白,何以佛家“明心见性”、“智为能度”的思想,在中国那么深入人心。总之,中国人民的信仰,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与西方神教信仰完全不同的道路,是内求智慧、自我解放的道路。当然,尽管耶稣、默罕默德在中国信佛的百姓心里,也都是令人敬仰的大爱无边、慈眉善目的大菩萨。近些年来信仰天主的中国人亦有所增加。

3)老百姓信仰良心——这是中国的“大乘气象”。

佛教之所以能传入中国,在中国长成参天大树,正如达摩祖师所说,是因为观察到的震旦有“大乘气象”。这大乘气象是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基础和成长光大的肥沃土壤。

这大乘气象,从文化上说,是诸子百家的文化传统,特别是老子道德经弘扬的“道可道非常道”的道的传统,和儒家“明明德于天下”的儒学传统。从思想上说,则是老百姓中普遍的“良心”信仰。这“清净自正、无为自化”和“吾日三省吾身”内省的文化传统,和广大群众普遍向内寻求的良心信仰,正是中国本土思想与佛教心性本净思想能够融通的根本。这就是所谓的中国本土思想的大乘气象、大乘基础。

中华民族是良心滋润的肥沃黑土地。良心是中华文明至精至纯的无上瑰宝。信仰良心是中国人民信仰的根基和世代不灭的传统。任何信仰一旦离开了中国人的所谓良心,都将化为子无虚有。

4)良心就是佛菩萨。

香河老人可能不知道关于佛教的那么多论述,但她“修好”——修良心做好人,核心是修良心,是向内的心地净化的智慧寻求,这乃是香河老人信奉观世音菩萨的“大乘气象”、大乘根基。

香河老人是在修好的实践中、在修出良心的过程中,理解和通往佛家自性的。用她的话说:佛菩萨就是良心,良心就是佛菩萨。这种说法与佛教“即心即佛”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老人在后期,经常嘱咐后人要相信佛菩萨存在了:为什么老人担心人们不信佛菩萨,常说“信不信由你,但有没有不由你”;为什么老人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希望人们有正确的信仰、说“没有正确的信仰当不了好人”?因为,有她修良心的自身体验为证,更有明心见性、无上觉悟的诸佛菩萨为证。

5)“良心”是香河老人信仰的最集中、最朴实的表达。

香河老人临终前多次反复以手指口、再以手指心,这是老人对后人最后苦口婆心的嘱咐和最重要的交待,也是老人一生信仰的最集中、最朴实的表达。当时老人家说话非常困难,都是长孙拉着奶奶的手,通过长孙来口授的。老人以手指心,再指口,如是反复数次,那情景当事者现在都铭刻于心。

对这个嘱咐的解读,写在解读香河老人修好的“五句经”的第一句里。为了更好地了解香河老人,我们不厌其烦地反复引用这段文字:

“修好就是修心,修心就是修出良心,要信仰良心。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对着口,心眼要放在正地方”。

香河老人的信仰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内心。老人“修好”的根本点是:修出良心。老人信仰的根本,是世间千古流传的良心。良心就是信仰。良心就是佛菩萨。正确的信仰就是信良心。信神佛菩萨就是信自己的良心。信良心,与《六祖法宝坛经》“皈依自性天真佛”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通过上面的逐一解析,我们不难体会到,香河老人的信仰,毕竟还是内在的良心。而香河老人的关键则是:诚心、信心、“翻出”良心。香河老人的修良心,正可谓是,笃行如一。

6)良心的深度

在百姓心中,良心也是很有深度的。非到彻底“翻出良心”的地步不能知道。

不言而喻,良心包括人的一切善良之心。

香河老人解释过良心吗?没有。但老人心“特软”,见人受苦遭罪、看见动物死于非命,常常不禁伤神落泪。从家人和乡亲都说她“爱哭”来看,良心应该包括悲天悯人的大慈大悲之心在内。

为啥老人忍病、忍苦、忍累、忍逆境、忍辱等的忍受力特别强?不是因为她的身体强壮,她身体羸弱又是缠足,这样的身体如何能忍受得那么多的痛苦?这只能说明她把这些苦难看透了,说明她有智慧了。从这点可以看出,良心应该包括智慧之心在内。

人们常说,“一切都要凭良心”,这是说,良心是人生的根本准则和规范,是宇宙最根本的规律。儒家用文字标为明德,道家强名之曰道。

人们对坏人也常说,“拍拍你的良心”,这是说,好人坏人都有良心,良心人人本具,普遍存在,不从外得。

人们常说“天地良心”,这是说,良心天长地久,不随外境而改变,万古不变,有永恒的风采。

人们常说“不能昧良心”,昧——不明,不能不明良心,就是要明良心。这相当于佛家明心见性中的明心、儒家明明德于天下的明明德。

良心不能被污染,它“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有佛家所言自性的底蕴。

人们言必称良心,它不仅是众善的本源,良心应该高于孟子的“四端”,当然良心也应包含自净其意的净化意义在内,蕴含内求生命智慧的上下求索精神。

人们默契认良心、合良心,良心俨然是最大的天理,是形而上最高的“高山仰止”的存在。

老百姓有谁去解释过良心?没有,从来就没有,但哪管是个小孩子也都不言而喻地明白良心。为什么?因为良心不需要解释,良心应该是当下自明的,也是无法解释清楚的。这良心有类似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不可言说”的深邃。

良心当然还应当包含随顺天地造化万物大德的成人成己成万物的含义在内,其实是指良心就是道的体现。

然而,根据老人修良心的言行,良心在一切处,又不着一切处。良心还具有缘起性空、无可执着的意味。

……

香河老人对良心了解的深度,在于她对良心体验的深度。总之,香河老人的“修好”,当是把良心放在最高的位置,以良心这心目中的最高天理、最高存在,与道家的道,与佛家的自性或佛性、与儒家的明德,都是可以对应和相通的,与自度度人慈悲和智慧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可以相比拟的。

良心甚深,解读甚难,唯证方知。需要以香河老人的实例,用心去感悟和发掘。

良心就是良心,一切言说都是隔靴搔痒。

我们应该深究良心、体验良心、发掘良心。我们应为良心写赞,为古往今来修良心的人写赞。

结语

有人说,香河老人是观世音菩萨的香童,8岁时弄倒了香,用脚踩了香头,由此被罚到人间受罪80年。

这是个美丽的传说。香河老人的故事从这个美丽传说开始,到老人88岁留下举世震撼的预言和肉身时止,剩下的则是后话了。

这是一个农家妇女“修好”50年终成正果的故事。

这故事的魅力就在“修好”,“修好”就是香河老人的真善美。

赞曰:

百姓良心意深深,唯证方知无言陈。

修好山中斜月洞,一朝醒来事事真。

死而不亡者寿

一、死亡的研究

1993年7月,作为人体科学院友成研究所的研究员,笔者有幸以人体科学院专家组成员身份参加香河老人的考察,具体工作是在刘慧宜、王友成两位副院长的领导下进行,顾问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我与人体科学院院长助理杨传三全程参加了考察,写出相应的报告,最后由杨传三撰文写出《香河肉身——周凤臣老人生平与德绩》。1994年上学期,作为访问学者从吉林师范学院到中国人体科学院,继续香河老人的考察,参加人体科学研究。其中的一个课题是《死亡的研究》。当时人体科学研究的定位是:站在现代科学的前沿、摘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加上自身修持的切实体验来进行研究。这是三条重要的原则。

对死亡问题,王友成先生说,理解死亡是解放生命的关键。这个问题如果别的部门不研究,人体科学院要研究;人体科学院如果不研究,友成研究所要研究;如果所里别人不研究,我自己也要研究。可见死亡问题对于人体科学之重要。香河老人的生命现象研究正逢其时,作为中国人体科学1993年的一件大事,香河老人的研究就成了死亡问题研究的一个突破口,开始启动了。

当时学界刚刚可以见到《西藏度亡经》汉译文献(还不是现在版本的西藏生死书)。《中有教授听闻解脱秘法》汉译本也刚作为内部资料印刷,而且仅仅是前半部分,生命轮回说只限传播于佛教内部。当世投胎转世“再生人”的例子刚开始发掘,事例也较少。这些事情民众普遍不知道,科学界也普遍否定,甚至以迷信、反科学、伪科学加以批判,研究的环境比较受限。不像现在,这样事例在网上已经屡见不鲜,可以自由进行研究和展开些地说话了。

研究死亡先从死亡哲学开始。人死如灯灭、不知生焉知死、六道轮回、死而不亡者寿,灵魂长生论和灵魂断灭论等,都进行研究了。

香河老人是我们接触的第一个资料和信息详实的生动实例。

我们在自己的哭声中来到这个世界,又在别人的哭声中离开这个世界。人们应该关心我们从何处来,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活,又应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而理解死亡是解放生命的关键。在人们竭力追逐金钱、物质、权利、地位、享受的现时,接触和研究关怀生命本质的香河老人这样的事例,更具醍醐灌顶的警醒作用。

二、香河老人提供了展望生命、升华生命的窗口

我们常会感到,人生在世,就是从小凭父母照顾,然后到学校读书,再到社会上工作,结婚生子,等等。有成功有失败。如果长寿,就是老病死,如果短寿,还没有老就死,人的一生就这样完了。至于这个生命的以前与以后,都是怎么一回事,一生究竟该怎样活着,都不知道。多是迷迷糊糊的来、迷迷糊糊地活、迷迷糊糊的走。

对人的生命,道家与佛家都提出了彻底摆脱痛苦与烦恼、摆脱生死、获得生命彻底解放和自由的办法。道家提出了形而上的道,而道法自然,只要自然无为,就能清静自正无为自化,与道合一。这是“取法自然”返璞归真之法。佛家提出自性,它是万法之源,“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只要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功德圆满,就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而终成佛道了,这是智慧解脱之法。

前文曾说“香河老人是自觉完善和升华生命的精神的文明典范——(精神定位为文明),这文明是指明良心的明,是开化成人、开化成圣的文”。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香河老人对自己生命的运行符合上面佛家、道家的方法,即体现了正法。香河老人如何摆脱生老病死的痛苦,自觉完善和升华生命?50年默默“修好”就是生动的回答。香河老人生从何来?传说是观世音菩萨的香童,脚踩了香头被罚到人间受苦80年。香河老人走,死向何处去?四个火球是预示。香河老人的故事,从一个美丽的传说开始,到她留下令人震惊的预言和肉身结束。香河老人慈悲,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生命的真与美,她让我们思考人的来去,如何在现实中生活,如何觉悟生命和升华生命的问题,即摆脱痛苦、转凡成圣的问题。她为我们打开一扇窗,开启一道门,展现了现实世界外面广大的世界,以及从此岸向彼岸升华的深刻内涵。

这就是香河老人“修好”的魅力、利乐有情的功德。

三、香河老人诠释了“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道德经·三十三章》

这章讲怎么自知、自胜、自立,不亡和什么是永恒。

陈鼓应的译文是:认识别人是机智,了解自己才算高明,战胜别人是有力,克服自己的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就是富有,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身死而不被遗忘的是真正的长寿。

他把亡解释为忘。亡的普遍意义是消亡、失去,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意思。香河老人虽然停止了呼吸,但不被遗忘,是真正的长寿,也是一种可能的解释。

死而不亡者寿,是老子所追求的生死超越的最高层次,是在他提出超越名利、超越是非观念基础之上所达到的致高境界,是他对世俗人生的终极思考与终极超越。

真正的不亡是什么?是道。达到人合道的境界,就是老子所说的“不亡”了。

香河老人不亡的是什么?是良心,是她修好“翻出”的良心。良心在中国百姓心中永不磨灭,可谓永恒。

所就是处所、根基,人生在世的所就是他的志愿,是一辈子决心做的事情,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香河老人的所是什么,就是她的誓愿——终生“修好”。她修好誓愿的实现,靠自知、自明、自胜,都是内心指向的。她终其一生一直没有离开这个所,所以能与良心相合,返璞归真。归真了就长久了,就是寿。

王弼注解这段经文写到:“以明自查,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获长久,虽死而以为生之,道不亡,乃得其全寿,身没而道犹存,况身存而道不卒乎?”

香河老人终生不离修好的誓愿,合于良心返璞归真,活着的时候成就其志,停止呼吸后而肉身存世,“修好”之道不失,良心永驻。这大概就是香河老人对“死而不亡者寿”的注解吧?

柔弱是老子人生哲学的基础,自然是其哲学精髓,上善若水守弱的基本做法就是要法自然。了解自己才算高明,克服自己的才算刚强,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根基的就能长久,这些都与香河老人相通。香河老人不向外争,而是内求良心,这就是高明、就是刚强、就是有志、就是不失根基的长久。

明代憨山大师认为,要知孔、知老、知释。不知孔子无以入世,不知老庄无以忘(涉)世,不知佛陀无以出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春秋把世道人心说透了,如果不知道做人处事,不知道世间的麻烦纠葛在什么地方,那么自己怎么能看透,怎么去跟人家说法,替人解决问题呢?不知老庄,就不知道怎么不在乎世上的各种诱惑,而涉过世河,防止没入其中。不知道佛陀就不知道入世而不染、出世而不离世间觉的佛法如何宝贵。香河老人修良心的那些大实话,包括修好所谓的“三法印”、“五句经”,不正是在深切了解世道人心的基础上而劝导人的吗?不正是不在乎世上各种诱惑而不受羁绊缠缚,告诫人的吗?不正是修好以翻出良心,超越世间而达生命的彻底解放,“死而不亡者寿”的苦口婆心的嘱咐吗?

赞曰:

神识飞往极乐乡,肉身遗留在胡庄。

修好之道昭后世,良心永驻寿不亡。

后 记

笔者是最早参加香河老人生命现象考察的研究人员之一,从1993年7月8日开始至今,已经经过了四分之一世纪。解读香河老人,要求自己尽量做到以下三点:

1)站在现代科学前沿,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笔者1964年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学习,毕业后在高校任教,一直从事原子物理、原子核物理、粒子物理的教学和研究,直至退休,作为一个教授,自认没有脱离这些学科的前沿。对于各界进行的香河老人的科学研究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笔者非常欣慰,对参加研究的科技人员由衷感激。

物理学前沿表明,意识具有量子特性(比如量子纠缠),可以做为物质(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纳入科学范畴进行研究。但这只是初步的开端,还局限于功能态、意识场基本结构和功能的范围。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于修持体验到的境界,用科学方法予以研究,尚很艰难。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修持者做到什么地步就有什么样的效应出现,这以人自身来验证的学问,使科学界越来越感到传统文化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非常严谨的人的科学,这一观点逐渐广为科学界所接受。由于科学前沿理论对人体内证境界的探索还在初级阶段,解说也朦胧和莫衷一是,说出来也很玄,很少人能懂,所以笔者对此暂时避而不谈。

科学最核心的不是最前沿的知识,而是尊重事实基础上的求是态度,怀疑、进取、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思想。因为现在的知识还要被后来的新知识所取代,所以科学知识不代表真理和正确,只具有暂时相对的正确性,把科学当成正确的代名词本身就不大科学。

解读香河老人的基础是老人的生活实际。我们虽然经过大量、长时间的考察、调研和走访,积累了可观的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家人和邻里对老人往事的回忆及对老人的态度、感想与评价。对其中的事实,我们都做了反复的核对,尽量体会当时的语境,使我们尽可能复现当时的境况。但是,由于老人已去,不能与之直接对话,感到是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欠缺。但是,对于调查中了解到的事实,也包括神秘现象和信息(包括涉及神佛菩萨的现象和信息),我们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不盲目相信,更不予以抹煞。在反复核实确定现象的基础上都予以尊重,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反对盲目的迷信(包括反对迷信科学和反对个人崇拜式的迷信),但也要善于发现所谓的迷信中的科学。其前提就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的现象和别人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为了避讳社会的一些舆论而不敢提供给大家一些事实,那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只能是部分的香河老人或者是被异化了的香河老人,这是我们内心不忍的。所以我们了解到什么情况就奉献给大家什么,不敢夸大和缩小,更不敢隐瞒,也绝不无中生有,但信不信由你。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解读,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科学态度,这也不是能轻松做到的。

2)要了解中华文明,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介入人体科学研究以来,作为一个追究客观真理为目标一个理科生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于是笔者还真恶补了一大阵子传统文化,师从一些学者、专家学习和自学经典,参考了不少大德的讲解。对笔者影响大的经典有:《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老子》、《庄子》、《南华经》、《心经》、《六祖法宝坛经》、《金刚经》、《圆觉经》、《楞严经》、《妙法莲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华严经》、《中论》、《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菩提道次第论》、《摩诃止观》、《中有教授听闻解脱秘法》等。几百万字的大般若经读上一遍,用了整整61天。哩哩啦啦读了10年《楞严经》,愣是没大懂得,只在学了《中论》之后才得以入门。要想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确是需要花大力气的。

3)要有修持正法的切身体验。

感谢气功热、特异功能热和人体科学研究,使笔者归于正道,走上从师修行之旅。

如果有他心通,那么即使现在也可以直接与香河老人心识相通,可以如实写出香河老人修好的实际,不用我们今天如此费劲地“解读”。

如果有些入静和断除烦恼的体验,就会知道香河老人的修好实际是多么严谨的戒定慧的修持,而不是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样,香河老人只是做些善事,她只是一个比一般人好些的人而已。

如果有一些“人间佛教”的修持,或者六祖所言《无相颂》的修行,就会知道,哪管是做到一句“说话和气”这一点,也是需要持久的功夫。这样截断旧习、变化气质贴向自家身心上的工夫,也不是很多人轻易就能做到的。

解读香河老人时,笔者倍感对老人了解的肤浅、文字表达能力的欠缺和修为的不相应,不能达香河老人实际于万一,不能贡献中华精神文明于点滴,非常惭愧。但解读香河老人生命现象,是笔者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只要忠于香河老人的生命事实,符合传统文化的精神,尽管语言空洞平淡、平铺直叙、啰啰嗦嗦、多处重复、粗糙浅陋甚至错误百出也在所不惜。笔者渴望读出香河老人“修好”的真实,以尽利己、利他及利于社会的绵薄之力。落笔之际,仅以此句与诸君共勉!

阅读 8379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焦点关注

© 2008-2018   开始网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