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始网
数字标本奖
开始网 > 热点关注 > 国内 > 正文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推动自然保护建设

媒体:中国林业网  作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专业号:保护区资讯   2017/2/3 23:13:39

普达措国家公园春夏秋冬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

推动自然保护建设

云南国家公园建设探索实践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在线采访交流

访谈嘉宾:唐芳林,生态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从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研究和规划工作20余年,主持规划建立了中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西藏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持完成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的总体规划工作,带领团队完成了神农架等12个国家公园的考察和规划工作,参与和推动出台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的地方技术标准和第一部立法,是我国在国家公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唐芳林

主持人:

云南是我国最早开始尝试探索国家公园建设的省份, 2008年,国家林业局将云南省作为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省,以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当初云南是如何想到率先建设国家公园的?

唐芳林

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诞生在云南,决不是偶然的,与云南省的资源禀赋、生态区位、社会环境、自然保护基础、旅游需求、自然保护研究力量这些条件有关,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极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我国物种最多的省份,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被誉为“动物王国”、“植物王国”。地理的多样性又发育和保存了丰富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的多样性,这些都非常值得保护。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高黎贡山、元阳梯田等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又充满向往的世界级景观资源。

为了保护独特的自然资源,自1958年建立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开始,云南省共建立了162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1个,总面积283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2%,使典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毋庸置疑,云南在自然保护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为我国自然保护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又无时、无处不在。云南是典型的边疆欠发达地区,贫困面大,特别是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压力巨大。贫困现象经常和生态破坏如影相随,互为因果,单纯用法律和行政管理并不能完全杜绝非法砍伐、毁林开垦和过度放牧这些现象,也不能解决老百姓脱贫致富的难题。自然保护区主要体现的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全民利益,对当地的发展也造成了限制。封闭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思路也容易激起周边居民的对立情绪,给自然保护带来压力。如何协调这个矛盾,探索一条既能保护资源又能促进社区发展的路子?国外的自然保护是怎么做的?要保护好资源,又要避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就要找出一个获取效益的途径,这个途径必须是可持续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体验自然的游憩需求也随之产生。如何让人们享用自然资源而不使环境受到破坏,资源的非消耗性利用无疑是一个选择,因此需要找出一个资源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保护地模式,探索建立国家公园就成为了一种选择。

属都湖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为了解决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找出一个资源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保护地模式,云南开始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您能不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国家公园,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什么样的区别?

唐芳林

国家公园的概念起源于美国,目前已为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国家公园是指大面积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区域,设立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大尺度的生态过程,以及相关的物种和生态系统特性。这类自然保护地提供了环境和文化兼容的精神享受、科研、教育、娱乐和参观的机会。按我们的定义,国家公园是由国家划定和管理的自然保护地,旨在保护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兼有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功能,是实现资源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特定区域。

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自然生态保护与资源持续利用之间的关系,国家公园被看作是现代文明的产物,也是国家进步的象征。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区有共同和不同之处,他们自然保护地的重要类型,其首要目标都是保护自然生物多样性及作为其基础的生态结构和他们所支撑的生态过程。但也有不同之处,自然保护区更强调严格保护,国家公园则尺度更大、层级更高,除了保护,也强调推动环境教育和游憩。

1996年,云南率先引进国家公园理念,开始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型保护地模式的探索研究。毋庸讳言,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确实有发展旅游的动机,但在省政府、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相关专家和国际组织的指导下,一开始就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列为了国家公园的优先目标,确立了旅游活动必须服从保护目标,以确保资源不受到破坏的原则。经过近10年的摸索,2006年,云南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国家公园的部署,并将“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新型生态保护模式”列为云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省政府成立了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开展了包括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法规、准入制度、技术标准等方面的专项研究,规划将国家公园建设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景观、湿地景观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的典范,建设成为向公众提供休闲观光和体验自然的最佳场所,实现对具有国家代表性的生物、地理和人文资源及景观的科学保护和开发。

迪庆州以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和国营林场为依托,扩大保护范围,整合建立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2007年6月,普达措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普达措国家公园的运行,在保护、科研、教育、游憩和社区发展等5个方面发挥出独特功能,为生态脆弱地区保护和发展良性互动做出了有效探索,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属都湖全景

主持人:

现在我们身处云南的普达措国家公园,您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基本情况,以及它与森林公园和其他景区公园有什么不同点?

唐芳林

普达措国家公园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金沙江东岸的高山峡谷区,是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红山片区,园区内海拔大多在3500米以上,最低2347米,最高4670米,地貌按形态可分为山地、高原、盆地、河谷,景观资源富集。园区分布并记载的兽类共有76种,其中有云豹、黑熊、棕熊、小熊猫珍稀保护兽类20种;分布有黑颈鹤、黑鹳等鸟类达297种;两栖动物13种;鱼类16种,其中有特有13种。保护区现有裸子植物22种;被子植物达2253种,植物丰富度高达160.97种/km2,许多植物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植物,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有974种。这里是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是一个宝贵的基因库。

这里曾经是国营林场,上世纪80年代就停止了森工采伐,1981年建立了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中甸林业局组建了森林旅游公司,开发了碧塔海和属都湖景区。此后,这里开展了大众旅游活动,多的时候,上百头牦牛和马匹在这里揽客,随意践踏草地,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直到2006年挂牌成立普达措国家公园以后,才得到规范管理。国家公园规划中严格限定参观游憩路线,不得离开栈道,把游客约束在较小的范围内,保护了大面积的植被。可以这么说,如果当初没有建国家公园,这里就不是今天看到的这样一片净土了。

身处普达措国家公园,可以感受到这里和一般景区的不同,这里没有兜售、叫卖,没有商店,没有人山人海,一切显得那么安静、和谐与自然。国家公园是保护强度很高的自然保护地,只允许在特许经营的小范围内开展游憩、科研和环境教育活动,严格控制访客数量,只可以在规定的线路参观和体验,不能采摘,不能踩踏,不能投喂食物,不能放生动物,不能带入植物材料……,总之,保持国家公园的高度自然性,除了照片和美好记忆,什么都不能带走;轻轻地来,悄悄地走,连脚印都不要留下。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唐芳林在普达措国家公园

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游憩展示区了。需要说明一下,不是国家公园的每一角落游客都可以随意进入的。

国家公园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育区、传统利用区和游憩展示区四个功能区,其中严格保护区面积不低于25%,禁止人为活动,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为目标;生态保育区只允许保育和恢复植被,禁止任何建设活动;而游憩展示区面积必须控制在5%以内,可以最低限度地建设必要的服务设施,允许访客参观和体验。普达措国家公园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面积达92%,游憩展示区面积为2759.3公顷,只占总面积60210公顷的4.6%。也就是说,用极少的面积的利用换得了绝大部分面积的有效保护。远处这些都是严格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我们只能看,不能进入,只能管中窥豹,可望而不可即。92%的国家公园区域游客不能进入,那是野生动植物的避难地,必须受到良好的保护。有人把看到的5%的面积放大成是普达措国家公园的全部,误以为普达措国家公园就是大搞旅游开发的,其实是不准确的。

属都湖秋色

主持人:

通过建设国家公园,给普达措国家公园带来了哪些影响?

唐芳林:

原来这里保护经费短缺,保护力量薄弱,管理不到位,游客随意出入,骑马、烧烤等大众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人、马任意踩踏草甸,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负面影响,造成水土流失,破坏了湿地景观,并影响到生物多样性;周边社区贫困,不得不依靠传统的放牧、砍伐、开垦、采集等传统的消耗资源的方式生存;科普、宣教工作几乎没有开展。林业、旅游、水利、景区等管理部门管理不够协调,粗放的管理和无序经营给自然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自然保护区处于保护也没有保护好,利用也没有利用好的尴尬局面。

通过整合建立国家公园,按全新的国家公园理念来规划和建设,十年来给普达措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第一是保护了自然生态系统。扩大了保护范围,增加了保护面积。通过分区管理,保护了大面积的自然生态系统。原来的碧塔海自然保护区面积为14133公顷,国家公园不仅包括了整个碧塔海自然保护区,还整合了周边林场和景区,面积扩大到60210公顷,面积增加了3倍多。严格控制工程建设范围和规模,必要的工程和设施建设遵循严格的环境保护与恢复措施,建设栈道时,坚持不砍一棵树,行走于栈道,不时可看见一棵棵包围在栈道切口中的树。最大化使用清洁能源,如公园的太阳能供电、供暖;打包厕所;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大巴欧Ⅲ排放标准等。通过这些措施,退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水质和空气质量都保持在一类的优质状态,野生动植物数量扩大,社区矛盾缓解,环境教育和游憩展示功能得到发挥。

第二是提高了管理和科学性和专业性。国家公园不是一般的景区或公园,必须按照自然保护的理念工作。普达措开展了综合科学考察,摸清了本底资源状况,制定了合理的规划,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如以中甸叶须鱼(重唇鱼)为代表的高原珍稀特有鱼类等,它们是本区特有的种质资源,是狭义特有种,只生长在原生的河湖内,一旦外来物种侵入,就会对这些本地特有种带来毁灭性的破坏。国家公园通过控制带入外来物种,严格禁止动物放生行为,确保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如果没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像一些其他景区一样搞种植、养殖,任由游客放生、捕捞,那这些特有物种就会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第三是提高了管理的有效性。改变了多头管理现象,理顺了管理,形成了统一高效的管理体制。通过特许经营,引进了旅游投资公司,高起点开展了游憩展示和宣教活动。严格控制旅游开发面积,严格控制游客数量,每天不超过10000人次,游客只能在开发区域内活动,线路受到严格限制,避免了漫山遍野放羊式游览,保持了国家公园的自然性。

第四是增强了群众的保护意识,促进了社区发展。国家公园周边有两个乡镇,四个村委会,有人口6660人。通过开展生态旅游,以非消耗性的资源开发方式(生态旅游)取代原有的消耗性开发方式(采伐、林下产品采摘、大众旅游),通过环境非损伤性获取效益,门票收入明显增加,每年达到3亿元,每年回馈社区每户达2万元,有的家庭每年可以通过国家公园的补偿和就业每年收入达到10万元,实现了脱贫奔小康。解决了部分社区群众就业,优先安排这4个村中有文化、肯学习的村民参与到国家公园的管理与服务工作,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减轻了普达措周边社区对自然生物资源的依赖性和压力,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一定带动作用,促使普达措周边社区尽快脱贫,也提高了普达措自然生态的自养能力。群众尝到了保护带来的好处,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又自觉投入到保护的行动中来,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社区共管,媒体监督,群众监督,良性循环。

第五是传播了生态文化。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地,又是科普、环保教育的基地和体验地。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环境教育功能,国家公园规划布局了科普教育设施,对冰川、森林、湿地、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等知识进行宣传推广。普达措国家公园每年接待了130多万访客,来访者无不被大自然的美景所感染,也接受到了生动的生态教育,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明显增强,国家公园的建设理念得到公众认可和接受,成为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属都晨雾

主持人:

这么多年来,云南在探索国家公园建设的实践中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功的经验?

唐芳林:

和中国其他省份一样,云南也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多种保护地类型为辅的多种类型的保护地群,因为没有经过系统规划,有交叉重叠,所以还不能称为体系,这些保护地的建立是适应我国当时社会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的结果,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方面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有效保护了我国最重要、最精华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基因资源。但也受困于保护和发展矛盾协调不够,社区贫困、管理不顺等现实困难。

云南省从1996年就引入了国家公园的概念,开始了基于国家公园建设的新型保护地模式的长时间的理论研究。2006年,云南省政府做出了建设国家公园的战略部署,并将“探索建立国家公园新型生态保护模式”列为云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随后,迪庆藏族自治州以碧塔海省级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建立了普达措国家公园。

2008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云南作为中国大陆国家公园建设的试点省,要求云南以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为依托,遵循“保护优先,合理利用”原则,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全面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功能,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道路;研究和完善相关政策,妥善解决国家公园机构、编制、经费和土地权属等问题,建立相应的法规、政策、标准和管理措施,以便在全国范围内示范和推广。

2014年1月1日,《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开创了国家公园“一园一法”的先河。2015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委将云南等9个省列入了试点省。

2015年11月26日,云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通过《云南省国家公园管理条例》,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国第一部国家公园法律文件,标志着云南省国家公园建设走向了法制化的轨道。随着条例的实施,国家公园体制初步在云南建立。

从以上历程看,云南省的国家公园探索经历了研究先行、准确定位、顶层设计、科学规划、理顺管理、立法规范的过程,采取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区分类的管理方式,积极探索与国际接轨且兼具云南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和发展道路,在全国率先开展国家公园建设试点,率先建立中国大陆第一个国家公园,率先编制了国家公园技术标准,率先制订第一部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地方立法,成为了国家公园建设典范。目前,云南已经批准13个国家公园的规划,形成了高水平的与国际接轨的云南国家公园体系。

云南省建立国家公园,经过了长时间的理论研究,得到了国家林业主管部门的批准,系统编制了发展规划,出台了系列的标准和规范,建立了有土地权属、机构编制、经费来源的国家公园实体,既保护了资源又发挥了环境教育和游憩功能,实际建设成效在国内外得到好评,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探索了经验。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保护方式,得到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的充分肯定,进一步提升了云南省良好的生态保护形象。由于云南省国家公园多年试点取得的成绩,也推动了中国国家公园发展的进程。有人说,云南的国家公园是“山寨的”,这是不了解情况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公平的。

碧塔海湖心岛

主持人:

您认为,目前云南在国家公园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唐芳林:

云南省的国家公园建设是在国内没有经验可循,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政策的情况下大胆探索的。制度创新,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基层实践,正如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在安徽小岗村最先尝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福建先行试点一样,普达措国家公园也是在迪庆州最先试水,随后被云南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纳入指导的背景下进行的,其先行先试、大胆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也说明了在中国建立国家公园是一项必然的战略选择。

由于国家公园在中国还是一项新事物,云南的试点建设自然就有“摸着石头过河”的特征。在改革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理解不一,也走了一些弯路,比如说有一段时间一些县市未经规划和批准就擅自挂牌“国家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偏离了国家公园自然保护的本质属性,好在省政府和国家林业局及时进行了规范,避免了无序发展和资源破坏。

目前云南省的国家公园实体都是基于自然保护区而建立,都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运营除了要遵循国家公园的技术标准和条例以外,还必须受到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的约束。目前还缺乏自上而下、直属的、系统的、实质性(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权)的上级权威机构,目前的国家公园管理办公室还局限于协调和监督,还不是专职的管理机构。国家公园管理主体的层级不够高,行政级别低、人员编制少、经费不足,协调、执行能力有限。国家公园管理还涉及到不同的部门,各自职责的侧重点不一样,保护和利用的尺度不一,部门间协调不够。

目前的国家公园缺乏国家投资,建设还比较滞后,部分国家公园只能引进社会资本进行投资建设,管理部门和投资主体之间的关系还有待理顺,特许经营办法有待进一步细化,保护和开发的矛盾有待进一步协调。由于没有经费保证,地方政府更倾向于利用国家公园开展旅游,对门票经济的依赖较大,容易偏离国家公园的正确方向。较高的门票价格阻碍了更多的民众的体验,国家公园的公益性体现不够。有访客抱怨门票价格高,管理苛刻,而且没有对一些弱势群体如学生、残疾人、老人进行优惠,国家公园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生态文化传播功能受到影响。

云南国家公园建设还处于前期发展阶段,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水准,纳入国家整体的统一发展轨道。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院长唐芳林在云南省碧塔海保护所标本室

杜鹃林

主持人:

在十三五期间,云南国家公园建设有哪些新的举措和规划?

唐芳林:

云南省探索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为我国开展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截止2016年8月,云南省依托自然保护区规划了13个国家公园,正在逐步开展建设。云南已经制定了国家公园发展规划,国家公园建设的内容也写入了云南十三五规划。目前云南省被列为国家公园试点省,正按照国家发改委等十三部、委、局联合开展的国家公园试点方案进行试点,国家林业局也计划在云南推动建立亚洲象国家公园。下一步,作为中国第一个开展国家公园探索的省份,作为把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作为目标的省份,云南省必将继续加快国家公园建设,本着绿色、创新、协调、共享、共赢的发展理念,继续为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体制建设奉献经验。

普达措冬韵

主持人:

有人主张,国家公园是全民所有的公共资源,应当充分体现其公益性,实行完全免费。也有人认为国家公园是旅游的金字招牌,应该收费。中国的国家公园能不能做到完全免费?如果做不到,那么怎么收费才合理?

唐芳林:

国家公园除了保护这个主导功能,还兼有为人们提供体验自然之美,开展科研教育和游憩活动的辅助功能。国家公园开展游憩活动如观光、健行、露营,摄影等,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能够带给访客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舒缓工作压力、增进亲友间感情,用户便愿意多支付一些时间和金钱,去换取心理及生理上的满足,就会产生游憩资源效益,从而出现收费问题。

高福利的发达国家对国家公园实行完全免费,这是以国家财政和税收的方式保证了国家公园的投资和管理成本,这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难以实行的。一些实行高福利政策的国家如英国、德国、挪威、瑞典、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政府财政预算满足了国家公园建设和运行费用,国家公园向公众免费开放。大部分国家则实行收费,如美国采取的是低收费政策。每年在国家公园领域的财政预算达30亿美元,保证了国家公园的基本建设和运行费用,一般车辆进入一般的国家公园只需缴纳每车5美元的门票,7天内有效,可多次出入,黄石国家公园稍高,每人12美元,每车25美元,年票50美元。商用车按座位收费。值得一提的是,对美国公民中的学生、军人、62岁以上老人,残障人士、志愿者等特定人群实行免票或者优惠票,老人只需购买10美元长期票就可以终生享受,学校组织学生到国家公园参观,只需要填写一张表格说明是教育目的,就可以免票。

巴西的国家公园实行收费,一些热门的国家公园如迪居卡国家公园(耶稣山)每年接待访客300余万人,门票收入都约合人民币2亿元以上,伊瓜苏国家公园每年也可取得可观的门票收入,这些收入除了支付管理成本以外,其余的滚入国家公园基金,统筹补偿给其他收益不好的如亚马逊等地的国家公园。

南非国家公园原本由南非政府编列预算补助国家公园委员会,也有土地取得、研究、野生动物经营管理等经费。自 1985 年至 1990 年间已由国家公园委员会自行负担三分之一; 1991年起,国家公园委员会的财务已完全独立自给,还增加了市场营销人员,提升效益。目前,南非完全采取商业经营政策,通过国家公园的运营解决就业和取得资金收入,政府只在市场运营出现危机时才起调控作用。

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尚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财政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众多,还做不到对国家公园实行完全免费,当然也不能把国家公园当成商业性高收费场所,只能实行低收费政策。基于以下理由:

一是自然资源有价。自然资源不再是任人随意取用或是在毁损时不需赔偿的无主财产,而是公有财产的一部分,只有付出一定相对的代价才能使用。

二是使用者付费原则。对于直接使用者收取一定使用费,也是对其他没有直接使用公共资源的纳税人的一种补偿。

三是于降低或消除碳足迹。在国家公园游览访问期间的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都会留下碳足迹,处理废弃物也会增加碳足迹,这些都需要投入来消除和降低。比如,如果你用了100度电,那等于你排放了大约78.5千克二氧化碳,需要种一棵树来抵消;如果你自驾车消耗了100公升汽油,大约排放了270千克二氧化碳,需要付出碳交易成本来抵消。消除碳足迹需要的成本支付,需要按“谁排放、谁买单”的原则,从门票支付中体现。

四是可以体现经济的可持续性。在允许人为活动的传统利用区开展的经营性项目,政府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大包大揽,可以让渡一部分权利,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允许社会资本投入,允许投资者以门票或其他方式获得经济收益。经营者投资建设了访客服务设施,访客可以自由选择享受服务,产生消费行为,产生支付意愿,正常开展经营活动是可以允许适度收费的。这样才能鼓励投资者,实现经济上的可持续性。

五是作为流量调节的措施。控制访客数量,调节季节性不平衡的人流量。除了采取预约排队方式,收取和浮动门票价格也是有效的流量调节措施。

当然,政府应该对收费行为进行控制,使收费合理和适度 ,国家公园实行管经分离的政策,管理机构负责对经营者进行监管,建设设活动必须限制在最小范围,收费也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财务回报范围内,不能试图通过利用国家公园的资源获取暴利,舍本逐末。可以实行低入门费、适度服务费的政策,进入国家公园游憩区体验的访客,只要在环境容量范围内,可以实行低收费,让绝大多数民众都能够承受得起。而对于享受型服务项目,如住宿业、餐饮业、交通运输服务业(缆车、游园巴士、营业性停车场等)、游憩服务业(温泉浴疗、森林康养、营利性露营场地及其他游憩活动设施或场地)、零售业(出售纪念品或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等用品)、文化服务业(发行旅游指南、风景明信片、幻灯片或录(影)音带等解说数据等事业)以及其他与旅游有关的服务业(包括导游解说、访客中心、医疗服务中心等服务)等,则按市场经济法则,给予访客以自由选择消费的机会,适度收费。

此外,还要制定政策,对特定群体实行免费或者优惠,比如说对中国公民中的军人、志愿者、相关科技人员、开展环境教育课的学生、残障人士等特定人群实行免费,对60岁以上老人、低保人员、普通学生等特殊人群实行优惠。使国家公园不至于成为富人专享的后花园,而是全体国民都可以体验得到的公共产品。

碧塔海全景

主持人:

云南的国家公园建设经验对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有什么启示?

唐芳林:

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实践,云南省建立了有代表性的国家公园实体,制定了技术规范,出台了地方法规,探索了成熟的国家公园建设模式,锻炼了一批通晓国际经验的专家团队,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经验是宝贵的,可以为中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提供借鉴。云南有一条重要的成功经验,那就是一开始就明确了牵头部门。国家公园是在现有的保护地上整合建立,牵涉多个部门,基于国家公园的自然保护地属性,鉴于利用系统在森林、湿地、生物多样性方面的自然资源管理职能,以及在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云南省政府成立了有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林业厅,明确了林业厅作为国家公园试点的牵头部门,明确了各方职责,减少了争端,加快了进程。

国家公园建设必须明确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方向,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从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角度出发。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行分级、统一管理,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2016年1月26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听取国家林业局关于森林生态安全问题汇报后,特别强调“要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自然遗产。要整合设立国家公园,更好保护珍稀濒危动物。”中央的明确意见为中国国家公园作了定位,有利于我们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主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良好的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供良好的生态产品使人民群众能够共享,这也是自然保护和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加强自然资源保护、提供国家生态安全保障、推动保护地功能重组、构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长效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改革措施,是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创新和亮点。

目前,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方向已经非常明确,需要扎扎实实地去推进。要把国家公园体制建设作为完善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抓手,做好顶层设计,开展基础研究,制定技术标准,编制发展规划,启动立法建设,理顺管理体系,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阅读 5755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 2008-2018   开始网

基于 E-file 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