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 年,在国家林业局组织的一次国际研讨会上,一名国外专家讲到了“碳汇”、“造林再造林”、 “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动态,这是李怒云第一次听到“碳汇”。
对她来讲,这些词汇太陌生了。但当时身为国家林业局造林司总工程师的她认为:“造林,再造林就是我们的本职工作,这些(知识)应该知道。”从此,她便开始学习了解林业碳汇知识并在中国传播。
如今, 李怒云参与创立的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于2015年8 月21 日刚刚完成了首期零碳创意馆讲解员培训, 这个约200 平方米的零碳创意馆位于北京前门, 主要用于低碳旅游展示,宣传碳汇公益等。
从听洋专家传道,到如今培训志愿者们去宣传,李怒云正在把林业碳汇的种子传递给更多人。李怒云说她这13 年来,每天十几个小时,就只琢磨这一件事儿了,十几年如一日。
作为中国较早一批接触碳汇,研究碳汇的人,李怒云曾被媒体称为是中国绿色碳汇的“布道者”。初次接触,便感受到了这位布道者的满腔热血和执着。从爽快答应接受采访并主动沟通采访内容,到为记者准备相关碳汇知识资料,再到不间断地聊碳汇近两个小时,她宣传碳汇的“活力”和“火力”确实不一般。
访谈中,她对于这些生僻的专业术语,数据信手拈来,对碳汇基金会所做的各种项目更是如数家珍。除了专业,变着法地把碳汇和其他生态产品卖出去也是李怒云给记者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在这个讲创新、拼创意的年代,李怒云一点儿没落后。
李怒云:这些年,碳交易、碳汇、林业碳汇确实比较热闹。但民众,包括一些林业行业内的人对于林业碳汇交易不是很明白。联合国给碳汇的定义是:从大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同理,林业碳汇就是森林生态系统吸收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或机制。通俗地讲就是森林具有吸碳固碳的功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进程中,森林的碳汇功能被视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
因此,林业碳汇被作为重要的抵减碳排放内容,列入了1997 年制定的《京都议定书》规则中。如允许发达国家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购买发展中国家实施造林/ 再造林(A/R) 项目产生的碳汇减排量,以此抵减其在国内的部分碳排放。
而后,随着国际社会对林业措施的日愈重视,把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造成的碳排放,以及增加森林面积和可持续经营森林增加碳汇(简称REDD )等措施,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成为当前国际气候谈判涉林议题的核心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森林的碳汇都能够交易,交易是有条件的,这个必须要清楚。
《WTO 经济导刊》:那究竟什么样条件的林业碳汇才能交易呢?
李怒云:具体地说,要具有额外性,产权明晰的碳汇才能进行交易,也就是说在交易前,你必须证明你交易的碳汇是人为措施新增加的、产权是清晰的。
为什么强调“人为措施”?我们都知道,气候变化是“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毁林造成的”。那么碳的减少也应该是人为措施造成。例如一片现有林(天然林或人工林), 每天都在生长,都会吸收二氧化碳,我们称之为存量,没有新的排放空间,不能交易。
许多人不明白,有碳汇为什么不能交易啊?仔细想想:碳交易的实质是碳排放权的交易,买多少就可以排放多少。试想,用户如果买到的是存量,实际没有得到新排放空间(用户买不买这些碳汇都存在),那么用户排放的碳就进入了大气,反而增加了大气中的碳浓度,带来负面作用。
另外,林业碳汇作为森林生态服务的一部分,具有产权难以界定的特点。例如,我们院子里的这片森林,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吸碳释氧、净化空气等)属于谁的?属于公共物品。
因此,要明晰森林形成的碳汇产权,就要有相应的规则和标准。如《京都议定书》规定,造林项目必须是在50 年以来的无林地进行,国内碳交易市场对林业碳汇项目的规定:造林项目必须在2005 年2 月16 日以后的无林地进行。还有其他许多技术要求。
这些规定, 都是为了确定额外性和明晰产权。只有按照相应的方法学和规定要求生产出来的碳汇减排量(能够容纳购买企业排放的空间),才能进行交易。总体上,林业碳汇要进入交易, 要经过项目设计、 审定、注册、实施、监测、核证、减排量签发7 个环节。
《WTO 经济导刊》:林业碳汇交易听上去并不像是一桩轻松的买卖,可为什么还要做呢?
李怒云:听我刚才讲的那些要求,可能都以为林业碳汇交易确实是件麻烦事儿。其实,上面讲到的7 个步骤,已经是程序化的东西, 真正做起来,每个步骤都有专业人员做,按程序走就行了。
当然,碳汇的计量监测比工业项目是要麻烦一些。但是,林业碳汇项目具有工业项目不能比拟的优势,那就是林业碳汇项目具有多重效益。林业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除了吸收了二氧化碳外,不说林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就是森林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水源、提供负氧离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就是社会公众最需要的生态产品。
当我们生产林业碳汇的时候,这些生态产品也都同时生产出来了,碳汇卖出去了,其他产品暂时没卖出去,全社会都在无偿享用。今后,这些产品如果都能通过市场卖出去,那么这些提供生态产品的地方也就有收入了。
2015年6 月,碳汇基金会发布的《碳汇城市指标体系》,就是在探索一条通过交易生态产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有效途径。在我们国家,森林覆盖率高、林业碳汇量大、生态产品多的地区大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生态补偿政策可否向碳汇城市倾斜?
此外,在通过碳市场出售碳汇信用,让当地老百姓增收,使生态服务市场化、货币化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探索。2014年,碳汇基金会在浙江临安实施的“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项目,就是帮助林改后的农民在可持续经营森林的同时,生产碳汇出售增收。
首批的42 户农民森林经营产生的碳汇减排量,已经由中国建设银行浙江分行出资购买用于银行办公大楼的碳中和。如此,不仅企业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同是也解决了森林经营期太长农民收益少,见效慢的问题。
李怒云:如果像新西兰的碳交易那样,把林业碳汇作为配额放进市场,那么市场上卖得多的可能就是林业碳汇减排量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我们也向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建议,希望能有更多的林业碳汇进入交易。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是经国务院批准,于2010 年7 月19 日在民政部注册成立的我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主要目标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作为一个公益性捐赠平台,社会是不赞成你一定要靠政府。
你需要把项目做得好,做得专业;需要透明、管好资金,有公信力和吸引力,自然有人愿意捐资。南都公益基金会的徐永光曾说过:基金会的任务就是创新,我很认同。
我们这些年来出了很多“小新招”,创造了一些品牌,例如给购买碳汇的有车族发“碳补偿”车贴、制作各种人性化、个性化的碳汇贺卡、通过网络购买碳汇履行义务植树等。
我们还在前门建立了全国首个“零碳创意馆”,在一些城市建立了十多个志愿工作站,这些工作站有的是咖啡馆、有的是少儿培训中心或者公司,都在广泛宣传绿色低碳。还组织了诸如北京APEC会议、中国绿公司年会等大型会议的碳中和项目等。
在研究上,我们也不停探索,如前面提到的全国首个“农户森林经营碳汇交易体系”、支持实施了全国首个“核证减排量(CCER)林业碳汇项目、开展林业碳汇产权研究等。另外,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等方面,碳汇基金会也有一些好的想法在逐步实施中。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